唯心主義的神秘主義在科學界快速蔓延,並在大眾科學雜志上得到了最粗略的表達。也許最糟糕的標本是曾經備受推崇的《新科學家》雜志,以下這篇來自《捍衛馬克思主義》雜志第37期的對此進行了詳細點評。
台灣的命運是什麼?它應該宣布正式「正名獨立」,即與其他國家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並成為聯合國等國際機構的成員國;還是作為中國國家控制下的一個地區與中國統一?近年來,這個問題被台灣內部辯論雙方的資產階級力量越來越尖銳地提出來。
在戰爭,疫情和保護主義的連續猛擊下,世界經濟正動蕩不安。資本主義的前景是通貨膨脹和經濟衰退的可怕組合。這是讓各地革命爆發的最佳導火線。
以下小冊子是泰德·格蘭特和他的同志史考特於1942年6月完成的小冊子,刻畫了當時英國帝國主義對印度的實際政策,並且把不斷革命論應用在當時的印度情勢上以得出印度和英國工人階級的實際任務。
本文為《捍衛馬克思主義》雜志中文版第4期內的主題文章,旨在從長剖析革命領導、革命黨和群眾運動之間的關系,借此提煉出致使革命成功的因素以及革命家們當下的任務。
在統獨作為主要爭議的今日,社會上的一切政治流派不論社會主義者、自由主義者還是保守主義者,都必須對之做出回應並接受群眾的檢驗,共產主義者面對台灣獨立運動的態度與任務,正是一方面要組織工人階級,使之免於狹隘民族主義的危害,另一方面要使得工人階級起身掌握自己的命運。為此,我們在此撰文,提出我們的分析,論述我們對於台灣獨立的看法。
我們很榮幸為列寧的經典哲學著作《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提供以下閱讀指南。這本書出版於1909年,正值俄國1905年革命失敗後黑暗的反動時期,並堅定地捍衛了哲學唯物主義。
就如後來列寧所寫的一系列文章,這篇序言簡明地表述革命幹部如何可以維持自己的政治原則,但是同時要把持最大的組織行動彈性來接觸群眾。
本文原文發表於2017年7月7日,是艾倫·伍茲為由IMT瑞典支部出版的瑞典文《國家與革命》起草的新序。
為烏克蘭民族問題的歷史發展提供一些背景,是當下重要的任務之一。本文探究了這個民族問題的一些方面,包括布爾什維克的政策、列寧在 1922年蘇聯成立時的政策,以及托洛茨基在 1930 年代後期采取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