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理論

革命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文化

文化是一個我們每個人可以充實自己作為革命共產主義者思維的重要環節,教育這個道理給新一代的革命者們,賦予他們這樣的認識和技能,也就是理論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此外,文化也牽涉到了許多重要的政治問題。伍茲在《藝術是必要的嗎?》一文中提到,統治階級時常運用文化產品作為壓抑或淡化階級意識的工具,這是一個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另一方面,尤其在中國這樣有著史達林主義傳統的國家,歷史上所謂的「無產階級文化」、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國家對文藝的嚴密控管、毛澤東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等等錯誤的理論,都是我們需要能夠回應的。

列寧執權:工人掌權後階級鬥爭如何繼續

1919年10月,俄羅斯蘇維埃共和國即將成立兩週年。共產主義還遠未實現。在慶祝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周年紀念日的一篇短文中,列寧闡述了從這兩年中可以學到的東西,即工人奪取政權後,階級鬥爭雖沒有被立即消除,但它是如何在向共產主義的過渡期間改變的。那篇文章的標題是《無產階級專政時代的經濟與政治》

列寧年選:無產階級在我國革命中的任務

這份文件的相關性和新鮮感至今仍讓讀者印像深刻。在世界範圍內,工人階級占人口的絕大多數。革命事件即將來臨:從斯里蘭卡到肯亞,我們看到了即將發生的地震的前兆。然而,工人組織卻被小資產階級領袖所主導,他們的主要作用是散播改良主義的幻想,並拼命試圖平息工人階級的鬥爭,將其引導到安全的渠道——只是對資產階級來說的安全。

四分五裂:布爾什維克主義和孟什維克主義是如何形成的

《進一步,退兩步》(One Step Forward, Two Steps Back)一書中,列寧分析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RSDLP)第二次代表大會造成的影響。在1903年的大會上,俄國工人運動出現了布爾什維克主義和孟什維克主義之間著名的分裂。然而,分裂最初並不涉及政治和觀點上的分歧,而是在看似次要的組織問題上爆發的。只是在隨後幾年,尤其是1905年革命前後,這些分歧才變得尖銳明顯,最終導致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於1912年正式且最終分裂。

怎麼辦?列寧如何建立戰鬥組織

在1901年,列寧撰寫了他期待已久的著作《怎麼辦? 》。這本馬克思主義傑作,對於任何想要建立布爾什維克黨的人來說,對於如今任何嚴肅對待推翻資本主義鬥爭的人來說,都是一本無與倫比的手冊。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解釋是什麼賦予了這本書經久不衰的力量,以及為什麼今天每個共產主義者都應該把這本書理解透徹。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