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退兩步》(One Step Forward, Two Steps Back)一書中,列寧分析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RSDLP)第二次代表大會造成的影響。在1903年的大會上,俄國工人運動出現了布爾什維克主義和孟什維克主義之間著名的分裂。然而,分裂最初並不涉及政治和觀點上的分歧,而是在看似次要的組織問題上爆發的。只是在隨後幾年,尤其是1905年革命前後,這些分歧才變得尖銳明顯,最終導致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於1912年正式且最終分裂。
列寧著名的《四月提綱》代表了他為了政治上重新武裝布爾什維克黨的鬥爭,該黨由於1917年二月革命而一度偏離了方向。
這些提綱由列寧在全俄蘇維埃工人士兵代表大會裡面的兩次會議上宣讀,時間是1917年4月4日(按舊俄曆),並於4月7日在布爾什維克黨報《真理報》的第26期上發表。
這些提綱無疑是一顆政治炸彈。在公眾普遍為沙皇制度被推翻而歡欣鼓舞的時期,列寧冷靜而係統地分析了俄國革命正在經歷的階段,並宣布了實現真正和徹底的社會主義革命所需採取的必要步驟。
列寧始終認為,俄國革命的最終勝利與世界革命的勝利休戚與共,他的國際主義直接延續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國際主義思想。但在1924年,史達林打破了這個傳統,提出了他的「一國社會主義」反動理論。在這篇文章中,尼克拉斯·阿爾賓·斯文森(Niklas Albin Svensson) 解釋了為什麼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是國際主義者,為什麼斯大林要修正馬克思主義,以及這將在未來幾十年產生怎樣的災難性後果。
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第二國際在成立之初就解體,並在其覆滅時掀起一波革命浪潮。在這種背景下,列寧成功地建立了第三國際(共產國際)。該國際在許多國家都有強大的支部,旨在為世界革命的勝利提供必要的領導。在本文中,佛萊德·偉斯頓 (Fred Weston) 解釋了這個新國際的形成過程,以及列寧和托洛茨基在培養新一代共產主義者以應對未來的任務中所發揮的作用。
50年前,在長期的戰後繁榮之後,世界經濟經歷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危機。產出下降和通膨飆升共同重創了工人階級。今天,資本主義面臨類似的動盪。它必須被推翻。中東衝突、持續的通膨威脅、全球經濟動盪、產業工人激進化浪潮。革命運動在一個又一個國家爆發。不,我們現在談的不是2023年的政治回顧,也不是我們對未來一段時間的縱觀。這是對半個世紀前的事件的簡短概述。當時資本主義體系在全球範圍內首次出現同步衰退,標誌著戰後繁榮的徹底終結,並迎來了一個新的動盪不安的時期。
列寧曾把實行新經濟政策描述為與小資產階級的妥協;是一次失敗和退卻,但這最終是必要的;是一次爭取時間的嘗試,直到透過其他地方的成功革命提供生命線。
然而,新經濟政策對市場方法的依賴產生了重要的政治後果。它在經濟上扶植了富農、商人和其他資本主義分子,提高了他們相對於工人階級的社會地位。矛盾的是,這些寄生階層從工人國家中獲得的好處比工人本身還要多。
這反過來又助長了史達林官僚體系的崛起。
儘管蘇聯在經濟發展領域取得了巨大進步,但它從未成功建立共產主義社會。然而,蘇聯早期的幾十年——從1917年到1937年—為共產黨人提供了許多重要的經驗教訓,我們有責任研究並充分吸收這些經驗教訓。透過研究這段時期的蘇聯經濟,透過追溯布爾什維克在經濟議題上出現的理論爭論,我們可以具體了解從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過程中的經濟運作規律,並對如何建立這樣一個共產主義社會有所啟示。
只有將香港社會放在世界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脈絡下分析,才能梳理清楚這一系列政治問題和香港現狀的來龍去脈,從而點出香港和國際勞苦大眾未來的出路。恰逢香港群眾運動開始五週年,這也是再好不過的契機來總結政治教訓,旨在為香港、亞洲,乃至全世界的勞苦大眾爭取民主權利、解放於資本主義的鬥爭指明道路。
新加坡國家的官方宣傳是,李光耀通過他的決心、能力和領導力,向新加坡人民灌輸了一種公民愛國主義,這種精神超越了所有階級矛盾,至今仍標誌著新加坡是一個「例外國家」。然而,要真正瞭解新加坡過去的發展歷程及其未來的走向,我們必須揭開官方宣傳的面紗,瞭解為該國階級調解政治奠定基礎的真實物質條件。
如果毛澤東真的希望推進工人民主,那麼為何反對官僚主義的鬥爭一直失敗?——如果毛派不願意指出毛澤東和整個官僚體制本身的反動,這恐怕就離不開打不死的「走資派」蟑螂他們神蹟一般的干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