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 理論教材, 馬克思主義理論

《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閱讀指南

我們很榮幸為列寧的經典哲學著作《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提供以下閱讀指南。這本書出版於1909年,正值俄國1905年革命失敗後黑暗的反動時期,並堅定地捍衛了哲學唯物主義。(譯者:Raya)


列寧對當時影響俄國社會民主主義的主觀唯心主義(Subjective-idealist)和新康德主義(Neo-Kantian)思想進行了決定性的反駁,然而這些思想的本質通過影響學術界和部分勞工運動的後現代思想得以延續。我們必須持續反對這些否定客觀現實、否定進步、否定階級鬥爭重要性的反動思想。因此,這本書在現在仍然和在它被寫出來時一樣重要。本指南包含了章節總結和學習問題,以幫助個人讀者和馬克思主義研究界從文本中獲得最大的收獲。這本書可以在Wellred Books購買。

目錄

1.經驗批判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一)

2.經驗批判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二)

3.辯證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的認識論(三)

4.作為經驗批判主義的戰友和接班人的哲學唯心主義者

5.最近的自然科學革命和哲學唯心主義

6.經驗批判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經驗批判主義(Empirio-criticism )和辯證唯物主義(Dialectical Materialism)的認識論(一)

「馬赫主義(Machism)是一團糟」,列寧評論道。本章揭露了構成馬赫和經驗批判主義批評家的混亂和前後矛盾的思想組合。列寧展示了他們的哲學基礎本質上是完全從貝克萊那裡借用的主觀唯心主義,揭示了馬赫(Mach)、阿芬那留斯(Avenarius)和其他人如何模糊了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之間的區別。

在采用「元素(elements)」這個術語來描述感覺時,馬赫使用了一種「徒勞的語言技巧」來回避物質和意識誰是第一性的問題。由於拒絕解決這個問題,經驗批判主義者的成果是「窮人的折衷主義肉湯」: 在「獨立的系列(independent series)」、「原則同格(principal co-ordination)」等借口下承認唯物主義關於思想依賴於物質的觀念,同時又堅持認為一切真正存在的東西都是獨立於物質的主觀思想。

除了聲稱發現了「超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真理」,馬赫主義者還試圖通過解釋世界是如何在人類出現之前存在的,以及思想是否依賴於大腦,來調和他們的理論與唯物主義的自然科學。這些問題將以荒謬的方式逃避對這些問題的唯物主義解釋的馬赫主義者區分開來。

要麼是因為馬赫、阿文那留斯、巴扎羅夫等人自己陷入了「混亂」,要麼是出於無知,經驗批判主義者假裝對「唯心主義」發起攻擊,但只是為了證明他們自己的主觀唯心主義。俄國馬赫主義者以故意回避馬克思、恩格斯和費爾巴哈等哲學唯物主義者的偉大作品這樣「一種寫作上不體面」的方式攻擊普列漢諾夫(他為唯物主義辯護)。面對這些作品,馬赫主義者就不能假裝他們的唯心主義哲學可以與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基礎相調和。

學習問題:

1.休謨(Hume)和康德(Kant)的「不可知論(agnosticism)」與後來的馬赫和阿芬那留斯理論有什麼相似之處?

2.馬赫主義的「元素」和「原則同格」以何種方式破壞了馬赫自己的現實理論?

3.為什麼列寧指責馬赫在他的哲學中「為信仰主義制造了一個漏洞」?

4.馬赫主義者是如何試圖使他們的理論與自然科學相協調的?

5.列寧是怎樣證明馬赫的思想是主觀唯心主義(subjective idealism)的,並且必然以唯我論(solipsism)告終的呢?

經驗批判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二)

在這一章中,列寧討論了經驗批評家對「自在之物(thing-in-itself)」 的可知性,現代哲學最根本的問題之一,的否定。馬赫主義者對待這個問題一如既往地表現了混亂地和不誠實地描述唯物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的立場,特別是恩格斯的立場的特點。當學術界裡明確反對馬克思主義的成員比如切爾諾夫公開攻擊恩格斯時,學術界裡所謂的「馬克思主義者」認為應當悄悄地回避恩格斯的立場。他們的不誠實暴露無疑。「馬克思主義者」提出了與切爾諾夫相同的觀點,只是把這些觀點對准了更容易攻擊的目標普列漢諾夫。

列寧解釋了恩格斯如何批駁了康德的觀點即我們無法了解「自在之物/物自體(thing in itself)」,因為我們能夠將我們關於物體的想法應用到我們周圍的世界,通過我們自己的活動重新創造這些物體。恩格斯的觀點是,我們不是某種神秘、陌生事物的被動觀察者(passive observers),而是同一個客觀世界的積極參與者(active participants)。

重要的是,列寧明確指出恩格斯並不是在反駁或否認「物自體」的存在,而是在否定康德關於「物自體」是不可知的觀點。經驗主義批評家企圖把唯物主義變成「形而上學的(metaphysical)」和教條的就是混淆了二者,因為他們對唯物主義的理解就是:沒有「物自體」,因為沒有什麼是我們所不知道的,就像唯物主義者認為沒有什麼是知識之外的一樣。正如列寧所指出的,許多事物當然是知識之外的,是未知的,但它們在原則上並不是不可知的:「現像(phenomenon)」與自在之物在原則上絕對沒有區別,也不可能有這種區別。唯一的區別是已知的和仍然未知的。」

這是關於主觀唯心主義的關鍵點:正如列寧所指出的:休謨和康德在原則上都將「表像(appearance)」與「出現的事物(which appears)」,將「感知(perception)」與「被感知的事物(which is perceived)」,將「為我之物(thing-for-us)」與「自在之物」分隔開。它們的出發點是假定思想與存在的根本區別,認為思想永遠不可能知道自身之外的東西。

列寧非常清楚地指出,唯物主義的關鍵性問題不是我們的感覺在多大程度上是正確的,或者它們誤導的頻率有多高,而是堅持認為是一個獨立的物質世界在作用於我們的感覺。現實不能與感官知覺(sense perceptions)「重合」,因為這會使得現實依賴於感知,但現實並不依賴於我們對它的感知。

列寧還引用了費爾巴哈(Feuerbach)的話來說明物質世界獨立於感知意味著我們對事物的觀念(ideas of things )與事物本身(things themselves.)是截然不同的。費爾巴哈給出了鹹味(saltiness)的例子:和鹹(salty)不同,鹹味(saltiness)是對像對感知的人產生的影響。這並不與唯物主義相矛盾,因為正如費爾巴哈所指出的,有思想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不等同於或相同於自然的整體或自然的其他部分。因此,我們從外部對像獲得的主觀感覺,是一種不同於對像本身的東西,但對於幫助我們認識對像的本性是不可或缺的。看到紅色的感覺與紅光子波長不同,它是由紅色光子與人的神經系統相互作用產生的。鹹味或對紅色的感知幫助我們識別鹹或紅色的東西的真正本質。

列寧還嘲笑他們的模糊觀點即真理是「人類經驗的一種組織形式」。他指出,這意味著人們不能說存在任何獨立於人性之外的客觀真理,而且它廢除了真理的所有標准——天主教,或其他任何被廣泛認可的「組織人的經驗」都將是正確的。

正如列寧後來說的:「知識只有反映客觀的,獨立於人的真理,才在生物學上,在人類實踐中與對生命的與物種的保存起到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文字游戲」是為了給他們的理論注入客觀性,他們不得不進行的一種扭曲。任何理論都不能沒有這樣的概念:有些想法是正確的,有些想法是錯誤的,否則這個理論本身就毫無意義。但他們不能承認只有客觀現實的獨立存在才能賦予不同的觀點於真理。沒有這一點,經驗批評家們滑稽地辯稱:只有一些組織形式的經驗算是集體的且因此是正確的。

列寧還引用了恩格斯對永恆真理的精彩辯證處理,指出了絕對真理是通過一系列相對的錯誤實現的辯證矛盾。有限且具體的個人部分真實的想法,隨著時間的推移,會產生更深刻、更真實的知識。但是,不懂辯證法的人或絕對相對主義者(absolute relativists),如經驗批判主義者,不能從相對錯誤的存在過渡到真理。對他們來說,只有絕對的、永恆的真理,或者所有的事物都是純粹主觀的。

最後,列寧引用了舒爾茨(Shulze)荒謬但也典型的,即他的懷疑主義(scepticism)沒有實際意義,思想的實際應用只適合「烏合之眾」的堅定主張。正如費爾巴哈正確地回答的那樣:「這種和生活矛盾的思辨,把死的觀點、脫離了肉體的靈魂的觀點當作真理的觀點的思辨,是僵死的、虛偽的思辨。」(《費爾巴哈全集》第十卷第192頁)

學習問題:

1.恩格斯如何解釋唯物主義者對「自在之物(thing-in-itself)」的理解?這是如何被用來反駁切爾諾夫(Chernov)的指控的?

2.恩格斯概述的不可知論者的立場與馬赫的有何不同?更近一步,它又與唯物主義有何不同?

3.根據列寧對恩格斯的分析,我們還能從不可知論中學到什麼呢?

4.如何用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來駁斥馬赫主義者反對馬克思恩格斯的論斷?

5.為什麼狄慈根(Dietzgen)和費爾巴哈要爭論在「物自體」和「現像」之間的本質區別?

6.為什麼列寧說波格丹諾夫(Bogdanov)混淆了客觀真理是否存在的問題?

7.客觀性存在於集體經驗中嗎?如果「組織人類的經驗」的思想類似組織的宗教創造了真理,那麼是什麼決定了這些想法而不是其它想法具有「組織人類經驗」的能力?

8.為什麼這些反對信仰主義(Fideism)的哲學家最終都掉進了這個很明顯的陷阱?

9.唯物主義者是教條主義者嗎?如果不是,為什麼?

10.相對真理與絕對真理兩者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11.科學和認識論有聯系嗎?

12.舒爾茨承認思想的實際應用只是為了「烏合之眾」,而他的思想只有「理論上」的意義,這告訴了我們關於整個哲學學派的什麼?

辯證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的認識論(三)

本章深究了物質和經驗的問題,包括馬赫主義者如何構想物質,以及他們用來混淆這個問題的語言。他們的論點表明了他們對思維和存在關系的理解,因為他們質疑真正的唯物主義對物質的定義。對他們來說,物質是獨立於主觀經驗的實物的定義,只是一種「抽像概念」(abstraction),一種「純粹的妄想(complete chimera)」。然後,列寧再一次揭露了馬赫主義者的文字游戲,這些含糊不清的術語暗示著哲學上的一些新進展,但實際上只是掩蓋了馬赫主義和古老的主觀唯心主義的同質性。

思維和存在之間的關系在「經驗」方面進一步受到質疑。對經驗是什麼的不同理解,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的一個重要標志。馬赫主義者從唯心主義的立場出發,認為經驗是完全主觀的,抑制了我們真正理解客觀世界的能力。正如列寧所說,他們的「定義(definition)」可以歸結為「經驗就是經驗」。列寧也在本章中的上文指出:這不是定義,因為定義(define)意味著將一個概念帶入一個更全面的概念中。他們的「定義」犯了哲學上最基本的錯誤之一即同義反復。

這種思維過程在因果關系的問題上得到了複製:馬赫主義者認為我們用語言將我們的思維強加於自然。就像本書的其他部分一樣,為什麼我們會有這些特定的思想(或語言)這個基本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馬赫主義者的回答。列寧重申了唯物主義的答案:客觀世界是存在的,人類通過客觀現實來理解和體驗世界。

學習問題:

1.馬赫主義者認為對物質真正唯物主義的定義是不可能的。為什麼馬赫主義者不能接受對物質的唯物主義定義?

2.當談到「經驗」時,馬赫說我們不能做自身之外的哲學思考。為什麼這很諷刺?

3.是人給自然制定規律,還是自然給人制定規律?我們如何用對因果的辯證認識來理解這一點呢?

4.恩格斯和馬赫對自由和必然性的理解有何不同?

作為經驗批判主義的戰友和接班人的哲學唯心主義者

在這一章中,列寧著手研究了經驗批判主義的歷史發展,以及它與其他哲學思潮特別是康德主義(Kantianism)的聯系和關系。列寧首先闡述了馬赫和阿芬那留斯(Avenarius)與康德的關系,在第一部分中,他考察了來自「左」和「右」的批評。值得注意的是,馬赫和阿芬那留斯的哲學發展始於康德,但由於一些原因,他們又分道揚鑣了。

雖然最開始認同康德,馬赫聲稱自己更偏向他認為理論更連貫的休謨和貝克萊。

同樣,阿芬那留斯也對康德持批判態度,他聲稱康德沒有足夠地「淨化經驗」。因此阿芬那留斯首先要擺脫康德教義中的先驗主義(priorism),其次要擺脫「自在之物」,即對物質的假設。在他看來,這「不是存在於現實經驗的材料中,而是由思維輸送到這種材料中去的」。

也可以說,這種「淨化經驗」試圖淨化掉任何傾向唯物主義的趨勢。列寧接著解釋說,康德在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之間搖擺不定。這對於理解唯物主義者和唯心主義者對康德的回應之間的區別有重要意義。

不過,阿芬那留斯聲稱自己是首位「清洗經驗」的人,但事實並非如此。事實上,德國古典哲學在康德之後的發展,也引發了與阿芬那留斯的批判如出一轍的對康德主義的批判。這種批判的代表人物是休謨不可知論的追隨者舒爾茨,以及貝克萊主義(即主觀唯心主義)的追隨者費希特(J. G. Fichte)。

因此,阿芬那留斯錯誤地認為,對康德教條的「淨化經驗」使他在某種程度上引發了一種新的哲學趨勢,而實際上,他是在延續休謨、貝克萊、舒爾茨和費希特的路線。

實際上,他只是在淨化康德主義的不可知論。他事實上並不是在反對不可知論(否認從感官中得到的客觀現實),而是在為一種更純粹的不可知論,即脫離「自在之物」(雖然也是不可知的),必然性和因果性的不可知論而鬥爭。因此,他不是像唯物主義者那樣從左邊,而是像懷疑論者(sceptics)和唯心主義者那樣從右邊反對康德。

接下來,列寧轉向了批判舒爾茨和費希特以及他們批判康德的方式。前者同樣批判康德承認先驗主義和「自在之物」,聲稱後者「超越一切經驗的界限(beyond the bounds of all experience)」。歸根到底,舒爾茨是把康德的「物自體」學說當成前後矛盾的對唯物主義的讓步來批判,並批判康德的「自在之物」假設與不可知論相矛盾,這導向了唯物主義。

另一方面,費希特則認為自在之物是實在論,而康德則對唯心主義和實在論不加區分。具體來說,他看到了這樣的不一致:「自在之物」是客觀現實的基礎這一假設是與批判唯心主義(critical idealism)相抵觸的。

馬赫主義者對康德的攻擊暴露出他們對康德,以及對德國古典哲學的整個發展過程明顯的錯誤理解。列寧揭示了這一點,並必要地解釋了唯心主義者和唯物主義者對這些思想的批判之間的關鍵區別。

列寧解釋了康德在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的猶豫不決:當他假定我們以外的東西,即「自在之物」時,他是唯物主義者;但當他說「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先驗的和彼岸的時,他是一個唯心主義者。唯物主義者指責康德的唯心主義,不可知論者和唯心主義者則指責康德的「自在之物」假設是對唯物主義的一種讓步。

例如,費爾巴哈(Feuerbach)指責康德不是因為他的實在倫,而是因為他的唯心主義,並將康德的體系描述為「基於經驗主義的唯心主義」。與此同時,恩格斯指責康德是不可知論者。

再進一步涉及到了經驗符號論者(empirio-symbolist)的尤什科維奇(Yushkevich)和經驗批判主義者切爾諾夫時,列寧解釋了這些不同哲學流派的混合產物,以及我們作為馬克思主義者應該如何與它們鬥爭。

在第三部分,列寧將注意力轉向內在主義學派(immanentist school)及其與經驗批判主義的關系。首先,我們看到馬赫對這一學派的看法存在矛盾:他首先聲稱只有極少的科學家是「新」哲學,實際上是舊休謨——貝克萊哲學,的追隨者;然後,他說這種「新」哲學是一股更廣的,包括了內在主義者、經驗批判主義者和實證主義者(positivists)的哲學潮流的一部分。馬赫承認這是一種舊哲學,但也是一種新哲學。這就產生了矛盾——它揭示了馬赫主義者試圖通過簡單地調整或添加幾個新穎的詞語就將舊哲學「重新設計」為「新趨勢」的固有願望。

內在主義者和他們的思想同路人對馬赫主義哲學表示熱烈歡迎,但對於俄羅斯馬赫主義者卻不能這樣說:例如,巴扎洛夫(Bazarov)將「內在主義學派的某些代表」稱為「實在論者」,同時,瓦倫蒂諾夫(Valentinov)指責他們的唯我主義。盡管他們批判內在主義,馬赫主義者沒有攻擊內在主義者的反動性。事實上,經驗批判主義者和內在論者之間沒有本質區別。

最後,列寧考察了馬赫主義在馬赫和阿芬那留斯之後的發展,以研究這一哲學的發展方向。通過確定它的發展方向,列寧得以確認這一哲學的真正本質。通過考察馬赫主義的後繼者的作品,列寧表明,這些「門徒」正走向唯心主義的方向。唯心主義和馬赫及阿芬那留斯實際上沒有什麼明顯的差別,盡管後者企圖掩飾這一點。

學習問題:

1.阿芬那留斯批判康德沒有足夠地「淨化經驗」,聲稱自己承擔了這一任務。阿芬那留斯在哲學上的「新趨勢」成功了嗎?

2.馬赫主義者聲稱普列漢諾夫試圖使恩格斯與康德(在某種程度上可知的「自在之物」)達成和解。為什麼這是馬赫主義者的錯誤?

3.馬赫主義者在哲學上采取了一種反動路線,選擇站在休謨和貝克萊的立場上對康德進行批判。相比之下,費爾巴哈、馬克思和恩格斯則從康德轉向左翼,完全拒絕一切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從左翼角度批評意味著什麼?

4.列寧對內在主義這一哲學學派進行了批判。經驗批判主義與內在主義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5.佩佐特(Petzoldt)拒絕把馬赫的後繼者齊亨(Ziehen)還有科尼利厄斯(Cornelius)、克萊因彼得(Kleinpeter)和維沃恩(Verworn)視為唯心主義者。為什麼經驗批判主義者的後繼者被貼上「唯心主義者」的標簽是具有諷刺意味的?他們與馬赫及阿芬那留斯有何不同?

最近的自然科學革命和哲學唯心主義

列寧在本章的開頭引用恩格斯的話:科學領域的每一個劃時代的發現都要改變唯物主義的形式,並解釋說:這並不意味著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則要改變,而是唯物主義的具體形式要隨著科學的發展而更新。

對龐加萊(Poincare)的引用表明物理學正處於嚴重的危機之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危機是如何導向了主觀唯心主義的結論,讓龐加萊說出了這樣的話:我們把空間和時間這樣的概念強加於自然,而任何不是思想的東西都是純粹的虛無。

列寧引用了阿貝爾·雷伊(Abel Rey)的結論:科學中的這種混亂與危機,使許多人得出結論,認為科學只不過是一套方便的象徵系統,一套只涉及自己的人造符號的自我封閉系統。他接著說,這意味著許多人會得出對神秘現實的直覺是我們所剩下的唯一通往知識的道路的結論。這指的是非理性主義(irrationalism)的趨勢。它將變得非常強大,甚至主導整個20世紀的哲學。例如,「符號(signs)」取代甚至摧毀了「所指(the signified)」的觀點在後現代主義中非常普遍。當然,所有這些觀點都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如果科學不過是方便的符號,那麼是什麼決定了它們的方便程度呢?

列寧解釋說:科學的進步並沒有推翻唯物主義,因為辯證唯物主義並不認為迄今所被認識的各種元素是永恆不變的,而是認為物質是無窮無盡且無限的,因此我們對物質的認識是不斷發展的。因此,科學陷入主觀主義之中的危機的原因是大多數科學家追隨的機械唯物主義。

馬赫主義者相信,他們與最現代的科學理論有著天然的聯系,並贊許地引用了科學家中的一種新趨勢:「物理唯心主義(physical idealist)」趨勢。列寧認為這是一種反動現像,而不是一種進步現像。

對原子粒子的新發現的誕生,和對舊理論的駁斥,使得物理唯心主義者宣稱「物質已經消失」。他們用「力」代替物質作為宇宙的基本結構。列寧稱之為「沒有物質的力(force without substance)」。這可以與唯心主義的概念即沒有客觀/外部原因的感覺相對照。

列寧以哲學家科恩(Cohen)和哈特曼(Hartmann)為例,說明了這種「物理唯心主義者」的科學傾向與反動的哲學唯心主義結論之間的聯系。基於對物質的否定,他們認為科學必須完全拒絕客觀現實的概念,並停止試圖認識和描述自然規律。

如果不研究客觀現實,不發現必然規律,科學本身的客觀性就會受到懷疑。哲學家和科學家不得不面對這個問題。有人說科學理論必須是主觀的。另一些人試圖通過承認科學是一種「有用的」方法,即使不是客觀上正確的,來解決這個問題,又或者在前後矛盾的唯物主義立場中尋求庇護。

唯心主義哲學家或物理唯心主義者所提供的答案沒有一個能夠解決唯心主義世界觀所造成的客觀性問題。與馬赫主義者希望相信的科學進步相距甚遠,物理唯心主義的趨勢是一種倒退。

學習問題:

1.為什麼唯物主義的形式要隨著新的科學發現而改變呢?如何在不改變其本質的情況下做到這一點?

2.為什麼那些信奉機械唯物主義的人在舊的科學理論被新的科學理論所取代時,往往會陷入主觀唯心主義?

3.什麼是「數學精神」?它是如何影響物理學的?

4.為什麼列寧把物理學的危機/新趨勢稱為科學家的「思想動搖」?

5.列寧為什麼說相對主義的唯一正確形式是辯證唯物主義?

6.「象徵主義者(symbolist)」、「物理唯心主義者」等人的哲學對科學發現有什麼影響?

經驗批判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在這一章中,列寧把討論的主題從知識哲學問題即認識論(epistemology)引到實踐的,政治的活動。列寧道明這不僅僅是一個學術討論。這些純粹「經驗」的哲學家在社會學問題的處理上是如何表現的?對於歷史唯物主義,他們立場是什麼?

列寧從試圖用自己的哲學理論來對自以為的政治經濟學的「形而上學(metaphysical)」特征吹毛求疵的經驗批判家布萊(F. Blei)開始。列寧,在大量引文的幫助下,說明了經驗批判學派是如何簡單地否定了所有的,尤其是馬克思主義的經濟理論,基於其所謂的「形而上學」性,也就是說這些理論是通過經濟規律這樣的抽像或概括處理問題的。這不是什麼新立場,而是與其他如休謨那樣的實證主義者(positivists)和經驗主義者(empiricists)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它只是對一般性和規律性的否認,因為除了個人經驗,什麼都是不存在的。采取這個結論本質上無異於對社會的完全否定。

值得強調的是,在其回應中,列寧怎麼在第二小節,「波格丹諾夫(Bogdanov)怎樣修正和『發展』馬克思的學說」裡精彩地描述了經濟規律和歷史發展在且通過個人發展生產技術的無意識或半意識活動中運行或進行。在解釋時,他運用了部分與整體,必然性與偶然性的辯證原則——規律或必然性是通過許多個體的或多或少的偶然活動而產生的。這類活動不僅影響他們自己,而且影響整個社會。完全缺乏辯證法的經驗批判家,除了一系列原子化的個體單獨進行的活動,也就什麼都看不到了,所以他們無法把握經濟規律。

通過這麼做,列寧揭示了社會存在決定意識這一概念的正確性,因為意識無法把握所有這些個體的經濟活動的總和。不管我們是否理解它,這種客觀活動也必會進行,但是,正如馬克思所表明的那樣,哪怕意識不能把握特定社會經濟活動的每一個細節,也有可能把握支配這種客觀活動的總體規律。

列寧還揭露了佩佐特(Petzoldt)的簡化論(reductionism,又譯還原論)。盡管作為一個經驗批評家和實證主義者而拒絕「形而上學的」抽像,他卻將所有社會現像都歸結為「穩定」的抽像。這是這些哲學家的典型,因為他們的實證主義拒絕對經濟規律進行實在的與科學的研究,而只關注純粹的個人經驗。這使得他們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用來解釋社會現像,因此他們不得不求助於對道德的唯心主義的抽像概念來勉強對付。

同樣值得強調的是列寧對於這些哲學家的「措辭造作」的絕妙觀點。列寧恰如其分地將他們的術語描述為「死的學術附庸(dead scholastic appendage)」。這與當今盛行著對我們的理解沒有任何意義的時髦術語的學術界高度相關。這是這個小資產階級環境的封閉與競爭特征的產物。在這一章的最後,海克爾(Haeckel)制作的表格展示了唯心主義的「機器中的鬼魂(ghost in the machine)」[1],也揭露了唯心主義和學術界的文字游戲之間的關系。正如列寧所說,這證明唯心主義創造「哲學詭計(philosophical-artifices)」,而唯物主義指出了需要解決的問題並提供了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由於唯心主義不鼓勵用嚴謹、科學的方法來解決理論問題,因此對於那些希望發明不會受到證明它們的需要的阻礙的「革命性」理論的教授來說,唯心主義是最完美的觀點。他們可以借此銷售他們的新書。

在第四小節中,列寧解釋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如何不僅將唯物主義作為哲學立場發展,與唯心主義者相反,而且始終極為清晰地將其應用於現實問題,並且取得了歷史成果。時至今日,馬克思與恩格斯在理論和實踐上的成就在與其他人的對比中脫穎而出。

列寧說明了馬克思和恩格斯是有哲學派別的並解釋了其原因。盡管哲學學派通常披上了偽裝的外衣,但是它們歸根結底代表了歷史的發展和不同階級的物質利益。當今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是:如何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問題?馬克思、恩格斯用辯證唯物主義告訴了我們怎麼做,並證明了只有工人階級才能推動社會前進。那些拒絕承認這一事實的人,由於不能接受它的正確性,只能依賴於哲學上的模糊不清。他們常躲在不同形式的主觀唯心主義背後為自己辯解,主張相信工人階級是幼稚的和過分單純的。經驗批評家與改良派如出一轍:他們假裝不站在發生衝突的任何一邊,卻希望敵對階級能夠達成和解。在這樣做的過程中,他們有利於削弱革命者對於自身意識形態的堅定信念,因此他們的作用是反動的。

學習問題:

1.布萊否認所有從個體中進行抽像,把自己建立在只有頭腦才能產生的普遍進程之上的社會學和經濟學的意義和有效性。這缺少什麼辯證法的元素呢?

2.為什麼布萊對馬克思的「先入之見」的批評具有諷刺性?

3.為什麼在佩佐特離開認識論的領域而考慮社會和政治問題時,他的理論是過分還原論和思辨的,就像他對「穩定性」的迷戀顯示的那樣?

4.列寧的意識反映存在的說法是如何說明他不持有「複製理論」的意識觀的?這一討論如何表明「原始唯物主義」實際上並不符合唯物主義?他後來對社會存在是如何獨立於意識,以及為了改變社會存在而准確地把握其特征的需要的論述又是如何也表明了這一點?

5.列寧怎樣通過揭示社會規律的產生獨立於個人意識來幫助回應前文中布萊的觀點即社會規律僅僅是頭腦的發明?

6.你能想出其它的兜售對真正知識毫無用處的新詞的「空洞的學術附庸」的好例子嗎?

《火花》是國際馬克思主義趨勢組織(IMT)的台灣網站。我們是一個為世界各地社會主義革命奮鬥的革命馬克思主義組織。如果您認同我們的理念並有興趣加入我們,可以填寫「加入我們」的表格,致信marxist.tw@gmail.com,或私訊「火花-台灣革命社會主義」臉頁,謝謝!

注釋

[1]中注:「機器中的鬼魂(ghost in the machine)」這一說法源自英國哲學家吉爾伯特·賴爾(Gilbert Ryle)對笛卡爾心物二元論的諷刺,在文中指唯心主義者把精神視為獨立存在的行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