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7月,佛朗哥將軍發動軍事政變,西班牙內戰拉開了序幕。工人階級的奮起反抗完全能夠擊敗法西斯分子,可是他們的英勇鬥爭卻被史達林主義者出賣了。
本文是《捍衛馬克思主義》雜誌主編艾倫·伍茲為新一期雜誌所撰寫的社論,簡介了本期內的所有文章。全刊中文版敬請期待!
在文革失敗、資本主義在中國逐漸復生的40余年後,難免有人向過去的革命投去驚鴻一瞥,但是正如馬克思所描述的十九世紀革命,當代的革命也是如此:“它在破除一切對過去的事物的迷信以前,是不能開始實現自身的任務的。”
本文原文發表於2017年7月7日,是艾倫·伍茲為由IMT瑞典支部出版的瑞典文《國家與革命》起草的新序。
為烏克蘭民族問題的歷史發展提供一些背景,是當下重要的任務之一。本文探究了這個民族問題的一些方面,包括布爾什維克的政策、列寧在 1922年蘇聯成立時的政策,以及托洛茨基在 1930 年代後期采取的立場。
資本主義危機使人民對社會主義與社會主義革命的興趣的高漲。許多年輕人被毛派的「馬列主義」所吸引,因為對其「反帝國主義」的呼籲產生共鳴。然而,毛主義與帝國主義的真正關係又是什麼?
葛蘭西是誰?對於這個問題,市面上存在著諸多良莠不齊的答案,其中有許多是從小資產階級學者和知識分子到工人運動中的修正主義者的歪曲,甚至是完全的虛構。
本文原文發表於1989年05月13日,介紹了英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泰德·格蘭特(Ted Grant)在二戰後如何就殖民地革命及蘇聯國家性質問題做出分析。
很多人對以毛澤東為首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保持著不同的意見和遐想,但馬克思主義者如何看待這段歷史?英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艾倫·伍茲(Alan Woods)於1976年秋在仍處於佛朗哥主義極權政府治下的西班牙從事地下革命工作時完成的這本小冊子回答了這些問題。
在六四事件32週年之際,我們為讀者們推出了一份閱讀指南,從馬克思主義而不是中共官方或是西方資產階級的角度來看待這起事件的歷史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