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許多團體采用「直接行動」的策略來實現他們的目標。相反,馬克思主義者呼籲工人和青年進行有組織的群眾鬥爭。
以下小冊子是泰德·格蘭特和他的同志史考特於1942年6月完成的小冊子,刻畫了當時英國帝國主義對印度的實際政策,並且把不斷革命論應用在當時的印度情勢上以得出印度和英國工人階級的實際任務。
本文為《捍衛馬克思主義》雜志中文版第4期內的主題文章,旨在從長剖析革命領導、革命黨和群眾運動之間的關系,借此提煉出致使革命成功的因素以及革命家們當下的任務。
就如後來列寧所寫的一系列文章,這篇序言簡明地表述革命幹部如何可以維持自己的政治原則,但是同時要把持最大的組織行動彈性來接觸群眾。
本文原文發表於2017年7月7日,是艾倫·伍茲為由IMT瑞典支部出版的瑞典文《國家與革命》起草的新序。
盧森堡這位偉大的革命烈士經常被歪曲為俄國十月革命的反對者,並被認為是代表某種「柔和的」、「反威權的」馬克思主義,而非列寧和布爾什維克的馬克思主義理念。但正如佛萊德·偉斯頓和楊進在以下文章中所解釋的那樣:現在是澄清這些關於盧森堡的眾多神話的時候了。
葛蘭西是誰?對於這個問題,市面上存在著諸多良莠不齊的答案,其中有許多是從小資產階級學者和知識分子到工人運動中的修正主義者的歪曲,甚至是完全的虛構。
這份演說是英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泰德·格蘭特(Ted Grant)於1983年9月在英國工黨黨大會上的發言,申訴當時黨內右派於當年2月其本人和馬克思主義的《戰鬥報》(The Militant)編輯部發動的開除黨籍令。
緬甸革命在經過群眾數月的英勇鬥爭後,已經退潮。該政權對群眾進行了殘酷的鎮壓,而抗議運動則從大規模罷工示威轉為小規模武裝衝突。問題在於:革命為什麼會走到這裡,我們作為革命家有什麼可以吸取的教訓?
IMT美國支部近來發表了一篇題為「建立群眾性社會主義政黨:階級獨立與『替代政黨』戰略」的文章。我們很高興收到來自一個個別 DSA(譯註:即「美國民主社會主義」政團) 閱讀小組的同志反饋,討論我們提出的論點並要求進一步澄清社會主義戰略的基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