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烏克蘭戰爭引起了很多關注,但一場同樣重要的衝突正在太平洋地區發展,且關係到在未來誰將會統治這個關鍵地區:是美國還是中國?
本文原文發表於2022年2月11日。由於後來烏俄戰爭的爆發而延遲發表譯文。雖然戰爭加速了文內所提及的許多進程,但我們仍然認為世界整體的局勢仍然中肯地被本文描述。
俄羅斯總統普丁承認烏克蘭東南部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的獨立,並派遣俄羅斯「維和」部隊進入這兩個地區。這代表了俄羅斯和西方帝國主義之間衝突的顯著升級。這場衝突背後有什麼利益,國際勞工運動對其的立場又應該是什麼?
盧森堡這位偉大的革命烈士經常被歪曲為俄國十月革命的反對者,並被認為是代表某種「柔和的」、「反威權的」馬克思主義,而非列寧和布爾什維克的馬克思主義理念。但正如佛萊德·偉斯頓和楊進在以下文章中所解釋的那樣:現在是澄清這些關於盧森堡的眾多神話的時候了。
緬甸革命在經過群眾數月的英勇鬥爭後,已經退潮。該政權對群眾進行了殘酷的鎮壓,而抗議運動則從大規模罷工示威轉為小規模武裝衝突。問題在於:革命為什麼會走到這裡,我們作為革命家有什麼可以吸取的教訓?
在六四事件32週年之際,我們為讀者們推出了一份閱讀指南,從馬克思主義而不是中共官方或是西方資產階級的角度來看待這起事件的歷史重要性。
緬甸軍方的殘暴已經證實工人階級必須武裝起來,才能夠推翻獨裁政權。
緬甸群眾不顧軍方大規模逮捕和已經殘殺書十人,仍在繼續抵抗軍政府。自軍方奪取緬甸政權一個多月以來,情勢仍未能恢復任何表面上的穩定。相反,隨著一個工會聯盟組織了第二次總罷工以回應軍方的持續鎮壓,階級緊張局勢正在加劇。
上週一(2月22日),從緬甸北部的密支那到靠近中國邊境的八莫,再到中部的奈比多,群眾在全國各大城市內走上街頭,明顯表明了他們對2月初發動的軍事政變的強烈憤怒和反對。人民所發起的總罷工更癱瘓了緬甸社會。
緬甸的政變引發了一場具革命性規模的運動。人民群眾阻止軍方奪權的決心可以從已經發動的廣泛和日益增長的罷工和抗議運動中看出。軍政府顯然低估了他們將面臨的反抗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