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第二國際在成立之初就解體,並在其覆滅時掀起一波革命浪潮。在這種背景下,列寧成功地建立了第三國際(共產國際)。該國際在許多國家都有強大的支部,旨在為世界革命的勝利提供必要的領導。在本文中,佛萊德·偉斯頓 (Fred Weston) 解釋了這個新國際的形成過程,以及列寧和托洛茨基在培養新一代共產主義者以應對未來的任務中所發揮的作用。
自從哈馬斯十月七日對以色列南部發起的進攻過去了整整一年裡,連綿的戰火給生活在加薩地帶的巴勒斯坦人民造成了前所未聞的人道主義災難。而現在黎巴嫩也面臨著相似的情形。
20世紀70年代的義大利有兩個傳統的工人階級群眾性政黨——共產黨和社會黨,但在它們以左還有幾個規模龐大的極左團體,擁有數萬名黨員和一批國會議員。我們不禁要問:1976 年,當義大利共產黨的領導人與基督教民主黨達成協議並支持緊縮計劃時,這些團體為何未能提供替代方案?它們後來又為何垮台?
20世紀90年代蘇聯瓦解之後,鼓吹階級鬥爭已成為過去,甚至工人階級已不復存在的觀點成為一種時尚。許多作家不斷撰寫文章、書籍、研究論文等,認為工人階級在社會中的分量已經大大降低,成為一股無關緊要的力量,甚至已經不復存在。
雖然烏克蘭戰爭引起了很多關注,但一場同樣重要的衝突正在太平洋地區發展,且關係到在未來誰將會統治這個關鍵地區:是美國還是中國?
本文原文發表於2022年2月11日。由於後來烏俄戰爭的爆發而延遲發表譯文。雖然戰爭加速了文內所提及的許多進程,但我們仍然認為世界整體的局勢仍然中肯地被本文描述。
俄羅斯總統普丁承認烏克蘭東南部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的獨立,並派遣俄羅斯「維和」部隊進入這兩個地區。這代表了俄羅斯和西方帝國主義之間衝突的顯著升級。這場衝突背後有什麼利益,國際勞工運動對其的立場又應該是什麼?
盧森堡這位偉大的革命烈士經常被歪曲為俄國十月革命的反對者,並被認為是代表某種「柔和的」、「反威權的」馬克思主義,而非列寧和布爾什維克的馬克思主義理念。但正如佛萊德·偉斯頓和楊進在以下文章中所解釋的那樣:現在是澄清這些關於盧森堡的眾多神話的時候了。
緬甸革命在經過群眾數月的英勇鬥爭後,已經退潮。該政權對群眾進行了殘酷的鎮壓,而抗議運動則從大規模罷工示威轉為小規模武裝衝突。問題在於:革命為什麼會走到這裡,我們作為革命家有什麼可以吸取的教訓?
在六四事件32週年之際,我們為讀者們推出了一份閱讀指南,從馬克思主義而不是中共官方或是西方資產階級的角度來看待這起事件的歷史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