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一座阿拉巴馬州小城內的亞馬遜工人近日組織工會的嘗試遭到挫敗。美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們分析了這次的經驗,監視工會方面的策略,並釐清勞工能夠取勝的路線。
埃及的革命既有豐富的教訓,也有對未來的展望。本文對比了革命時的情況與革命後10年來的創傷,並解釋了當下埃及的革命前景。
緬甸群眾不顧軍方大規模逮捕和已經殘殺書十人,仍在繼續抵抗軍政府。自軍方奪取緬甸政權一個多月以來,情勢仍未能恢復任何表面上的穩定。相反,隨著一個工會聯盟組織了第二次總罷工以回應軍方的持續鎮壓,階級緊張局勢正在加劇。
2月28日,《中國數字時代》發表報導稱,一名送餐員互助網的組織者(熊焰,又名陳生)可能已在北京被警方拘留。3月1日,來自熊焰獲取配送訂單的網絡平台「餓了麼」內部的一名線人證實,熊式和其他一些網絡成員確實被捕。在本文付梓之際,熊焰的行蹤和狀態仍不明朗,網上猜測不斷。這起消息則引起了廣泛關注。
為了紀念今年的國際勞動婦女節,國際馬克思主義趨勢組織(International Marxist Tendency,IMT)將在未來兩週內(3月2日)在世界各地組織活動,討論婦女受壓迫的歷史和基於階級鬥爭的革命性解決方案的必要性!
上週一(2月22日),從緬甸北部的密支那到靠近中國邊境的八莫,再到中部的奈比多,群眾在全國各大城市內走上街頭,明顯表明了他們對2月初發動的軍事政變的強烈憤怒和反對。人民所發起的總罷工更癱瘓了緬甸社會。
緬甸的政變引發了一場具革命性規模的運動。人民群眾阻止軍方奪權的決心可以從已經發動的廣泛和日益增長的罷工和抗議運動中看出。軍政府顯然低估了他們將面臨的反抗程度。
從早期到俄國革命,布爾什維主義的歷史包含了大量的經驗教訓,說明階級鬥爭是如何為婦女問題提供最終答案的。在這篇文章中,國際馬克思主義趨勢丹麥支部成員Marie Fredriksson探討了布爾什維克黨從其早期開始,一直到革命和奪取政權後,對婦女問題的態度。她審視了黨為了讓婦女參與進來而采取的措施,即布爾什維克黨奪取政權後所采取的進步措施,但也同樣審視了後來史達林主義的墮落對婦女造成的負面後果。
艾倫·伍茲於1968年5月前往巴黎,尋求與當時發動法國五月風暴革命的的革命工人和青年們接觸。他在下面這篇文章內描述了他所遇到的情況、氛圍以及與工人和學生的討論。
法國的1968年5月風暴是歷史上最偉大的革命總罷工。這場聲勢浩大的運動發生在戰後資本主義經濟上升的高峰時期。當時的資產階級和他們的辯護人如同今天一般,都在自我祝賀,認為革命和階級鬥爭已經是過去的事情了。但1968年的法國事件卻突如其來,它宛如晴天霹靂,完全出乎大多數左派的意料,因為他們都已不再將歐洲工人階級視為一股革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