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許多團體采用「直接行動」的策略來實現他們的目標。相反,馬克思主義者呼籲工人和青年進行有組織的群眾鬥爭。
本文原文發表於2017年7月7日,是艾倫·伍茲為由IMT瑞典支部出版的瑞典文《國家與革命》起草的新序。
盧森堡這位偉大的革命烈士經常被歪曲為俄國十月革命的反對者,並被認為是代表某種「柔和的」、「反威權的」馬克思主義,而非列寧和布爾什維克的馬克思主義理念。但正如佛萊德·偉斯頓和楊進在以下文章中所解釋的那樣:現在是澄清這些關於盧森堡的眾多神話的時候了。
一直以來,「國家」的問題對馬克思主義者而言,都是最基礎性的課題。這個課題在某些最重要的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中,也是佔了主要的地位,如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The Origin of the Family, Private Property and the State),以及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The Eighteenth Brumaire of Louis Bonaparte)
本文是對Wellred出版社新再版的卡爾·馬克思所著《法蘭西內戰》的介紹。這篇出色的導讀解釋了工人階級鬥爭史上這一鼓舞人心的分水嶺的主要事件和政治過程。公社人民為建立第一個工人政府所做的英勇、勝利但最終又是悲劇性的努力,充滿著當今的革命家們應該汲取的教訓。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即列寧——譯者注)對克魯泡特金很敬重。他說克魯泡特金的論法國革命的書,是有關議題的著作中第一本聚焦於普通群眾的作用的。在我們談話的時候,列寧表示希望會見克魯泡特金。
根據進來對新發現的蘇聯文件所做的研究,現在有更多關於俄國革命後早期歷史的文獻被公諸於世。而這些新文獻對於圍繞在喀琅施塔得(Kronstadt)「叛亂」、農民起義、當時的俄國無政府主義者等種種迷思也作出澄清。現有的新材料證實了列寧和托洛茨基對這些事件的解釋。盡管有人企圖誣蔑布爾什維克,但如黑格爾所言:事實總是具體的。(按:本文原文發表於2005年7月19日)
馬克思主義與無政府主義的區別是什麼?為什麼是兩種理論?它們之間有什麼不同?它們的相對優點是什麼?這兩套理論中的哪一種,或兩者的思想的哪一種組合,是抗爭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國家的最佳利器?這樣的質疑過程對於任何革命家來說都是必要的,因為這是對革命理論的把握和征服的嘗試。(按:本文原文發表於2011年3月11日)
(按:以下這封信寫於1920年8月,在共產國際第二和第三次代表大會之間。托洛茨基當時竭力地幫助法國共產黨爭取法國工運內具有革命意識的無政府工團主義人士。本文收錄於《共產國際首五年》(First Five Years of the Communist International)文集。以下譯文由英譯版轉譯成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