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10月,俄羅斯蘇維埃共和國即將成立兩週年。共產主義還遠未實現。在慶祝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周年紀念日的一篇短文中,列寧闡述了從這兩年中可以學到的東西,即工人奪取政權後,階級鬥爭雖沒有被立即消除,但它是如何在向共產主義的過渡期間改變的。那篇文章的標題是《無產階級專政時代的經濟與政治》
歐洲經濟正面臨十年來最嚴重的危機。過去幾個月,法國和德國紛紛宣布裁員。隨著公司試圖削減成本,以數十萬計的工作崗位面臨風險。與此同時,歐洲央行(ECB)正在下調利率和預期增長。這反映了歐洲資本主義的歷史性危機,後者帶來了緊縮和苦難的未來。
資本家們在幾十年前就已預見全球暖化將帶來的氣候危機,但為了追求龐大的利益,他們從未停止石化污染、濫伐樹木和開發山地。當前氣候危機正在發生,無論是新興的綠色能源、電動車,還是綠色碳稅,勞工階級正為富豪們買單這些污染所造成的後果,而資本家們則在數著“綠色”鈔票,尋找新的星球以榨取利益。
列寧曾把實行新經濟政策描述為與小資產階級的妥協;是一次失敗和退卻,但這最終是必要的;是一次爭取時間的嘗試,直到透過其他地方的成功革命提供生命線。
然而,新經濟政策對市場方法的依賴產生了重要的政治後果。它在經濟上扶植了富農、商人和其他資本主義分子,提高了他們相對於工人階級的社會地位。矛盾的是,這些寄生階層從工人國家中獲得的好處比工人本身還要多。
這反過來又助長了史達林官僚體系的崛起。
不管怎麼說,中國經濟是否是社會主義的,是否由真正的共產主義者領導,是所有共產主義者都必須瞭解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托馬斯·馬爾薩斯牧師(Reverend Thomas Malthus)在19世紀聲名鵲起,他是貧窮和不平等的熱心捍衛者。他斷言,窮人之所以貧窮,並不是因為資本主義的剝削或不公,而是因為他們的人數太多,爭奪有限的資源。如今,馬爾薩斯的觀點仍然以各種不同的形式流傳,甚至對部分左派也產生了影響。
如果我們總結成一句話,那麼就是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雖然在中國遲到,但正更深重地威脅著中國。
20世紀90年代蘇聯瓦解之後,鼓吹階級鬥爭已成為過去,甚至工人階級已不復存在的觀點成為一種時尚。許多作家不斷撰寫文章、書籍、研究論文等,認為工人階級在社會中的分量已經大大降低,成為一股無關緊要的力量,甚至已經不復存在。
自2007年以來,世界經濟深陷危機。資產階級想盡一切辦法擺脫危機,從量化寬鬆到零利率,再到銀行損失社會化,但都無濟於事。為什麼現代版的凱因斯主義行不通?(按:原文發表於2014年1月14日。)
最近的經濟數據引起了統治階級的恐慌,這表明通貨膨脹已經根深蒂固。作為回應,央行行長們打算通過刺激經濟平抑物價上漲。唯一的解決辦法只有社會主義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