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學生共產黨在2025學生會選舉中掀起波瀾
過去,大多數大學生對學生會選舉興趣缺缺,認為這只是一場無關痛癢的形式作秀,不過是當選者用來美化履歷的工具罷了。畢竟,學生會的決策往往脫離學生的實際需求,所產生的影響也微乎其微。
然而,隨著資本主義危機衝擊英國大學,造成預算與教職人員的大規模削減,學生與教職員對現狀的不滿情緒日益高漲。更令人憤怒的是,許多大學至今仍與軍火商合作,為以色列提供對加薩平民的彈藥。面對這些迫切議題,理應代表學生意志的學生會幹部卻大多視若無睹,毫無作為。
在此情況下,卡地夫與謝菲爾德大學的革命共產黨學生支部趁勢而起,透過選舉運動向學生提出了另一種解方:若要真正反對資源削減、切斷與軍火商的關係,就必須大規模動員學生與教職員,共同抗爭。
這些學生共產黨人參選的目的並不是單純為了當選,而是希望將共產主義的理念傳達給更廣大的學生群體。
大學時期對許多人而言,是人生中第一次喝酒、第一次投票、第一次正式進入社會的時期。眾所周知,兒童與青少年是社會中最受壓迫的群體之一,即使他們無法清楚表達自己遭遇的不公,但幾乎每位學生在踏入大學時,都會有一種「事情不能再這樣下去了」的直覺。
然而,即使是較進步的學生,他們所構想的「改變」,往往仍侷限於自由民主的政治框架中。許多學生甚至從未聽過共產主義,即使聽過,也大多因為早年教育灌輸的反共思想而對其抱持極為負面的印象。
即便如此,無論是不是共產黨人,越來越多學生都同意:資本主義已是系統性的毒瘤,改變勢在必行。因此,革命性的學生共產黨人肩負著一項重要任務:要清楚向同儕說明,今日諸多危機的根源正是資本主義與帝國主義,而這個體制無法被修補,只能徹底打倒。
事實上,許多原本對學生會選舉冷感的學生,在理解共產黨候選人的政見後,紛紛改變立場而投下支持的一票。在卡地夫大學,革命共產黨候選人艾莉絲·尼可森(Alice Nicholson)獲得984票;在謝菲爾德大學,共產黨也獲得360票,兩校皆佔總投票數約10%。這顯示出,年輕世代對共產主義的興趣正在升溫,因為他們逐漸看清,資產階級政黨根本不可能帶來真正的改變。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歡迎這樣的革命訴求。在卡地夫,其他候選人便以反共言論反擊,聲稱共產黨候選人意圖「破壞學生民主」。而在謝菲爾德,一位正發表政見演說的同志,才剛開始呼籲校園與軍火商切割,便被一位工程學教授強硬打斷並要求離場。
這樣的反應說明了,大學這個長期以來被視為自由進步的空間,如今正逐漸拋下偽裝,毫不掩飾其對帝國主義體制的效忠。教授們無法咬餵養自己的手,這對他們而言毫無利益可言。
儘管如此,對於這些年輕的共產黨人而言,這次選舉仍是一個重大的進展。他們不但吸引了許多潛在的新成員,也透過社群媒體聲量,獲得上各大播客與講座平台宣傳與辯論理念的機會。
我們台灣的共產黨同志也能從英國革命共產黨的成功經驗中學習。許多我們的成員同樣是大學生,而大學正是革命思想孕育的溫床。雖然由於台灣與中國關係複雜,社會普遍對共產主義有著極強的條件反射式排斥,但台灣學生也同樣面對日益嚴峻的經濟困境——生活成本飆升、貧富差距擴大、住房問題嚴重,這些現象與英國如出一轍。
作為一個成員數量仍有限的組織,我們目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擴大組織規模。我們可以效法英國同志的作法,善用各種能讓我們發聲的平台,去打破社會對共產主義的錯誤想像,激發學生對於革命改變的渴望。若沒有人力,就難以籌措資金,進一步也無法有效支援各工會及其他反抗資本主義體制的組織。
建立一個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有紮實理解的組織,無疑是一項耗時且艱鉅的任務。通往革命的道路必須奠基在堅實的理論基礎上,否則組織將失去方向。我們必須營造一個能進行嚴謹而真誠對話的環境,好讓未來的同志在理論與實踐中,共同邁向推翻資產階級政權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