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托洛茨基主義史》
台灣譯本簡序
蕭祐
在台灣的歷史教育中,光是英國近代歷史的著述便不是大眾視野內的「常識」,更遑論討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單一流派在英國的發展,本書從頭到尾的內容,對一般台灣讀者而言,都是相當陌生的,但正是因為陌生,才有機會燃起旺盛的求知慾。
泰德·格蘭特(1913~2006)作為我們組織國際馬克思主義趨勢(International Marxist Tendency )的主要理論家與組織者,以他的視角詮釋了隨著革命浪潮風起雲湧的托洛茨基主義運動在英國的發展,以及其後在英國的衰落。
蘇沃爾同志所寫的序言已經鉅細靡遺地摘要了整本書的內容,因此這裡就不再贅述,而只針對台灣讀者在閱讀時能夠注意的點提出建議,同時也作一些補充,彌補我們歷史教育中破碎的近代史圖像。
首先,我們必須能夠考量書中所敘述的歷史環境,透過把思考擺在歷史背景中去理解人物們的思維,像是讀小說必須進入一個作者架構的世界觀一樣,二十世紀初期的英國對二十一世紀的台灣來說,也是一個陌生的世界觀。
第一次世界大戰最後是以四大帝國的解體告終,俄羅斯、奧匈、鄂圖曼與德意志都走向瓦解,不是因為協約國的軍事力量,而是被歐洲遍地風起雲湧的革命浪潮扳倒。
布爾什維克與蘇維埃政權的建立就是在這波浪潮之下,希望人類朝向更平等、更民主的社會邁進,因此新生的工人國家推行了諸如企業公有化、工人民主管理工廠、事實婚制度等等社會革命措施,但是這波浪潮在歐洲大陸上被資產階級與貴族遏止了。
匈牙利的蘇維埃共和國被軍事鎮壓了,社會民主黨執政的德國經歷「民主反革命」,德國共產黨領袖被右翼殺害,蘇俄被帝國主義聯軍入侵,俄國革命被孤立了,孤立的官僚開始失去革命意識,只在乎自己的利益,對工人頤指氣使,催生出史達林主義。
史達林開始掌握官僚機器,在黨中央與政府部門策動一波又一波的政治陰謀與清洗,各式反對派都大大受害,一九三六年史達林政府把一黨制寫入憲法,列寧以來的民主時代邁向結束。
托洛茨基為首的左翼反對派(即是托派)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產生的,作為十月革命的主要領袖之一,托洛茨基與其他老布爾什維克革命家都受到史達林的清洗,最終遭其殺害。
在被流放的歲月中,托洛茨基組織了第四國際(社會主義革命世界黨),與史達林忽左忽右的政策作鬥爭,並在世界各地催生以民主為基礎的左派革命組織,本書敘事主題「英國托派」便是這波大潮流的一個支流。
放在這樣的脈絡下,才能理解為什麼受到第四國際承認對工人國際聯盟以及後來的英國革命共產黨如此重要,又是在如此脈絡下,第四國際領導的蠻橫被類比為史達林主義的手段。
除此以外,讀者也必須考量到英國的政治環境以及世界背景,從二十世紀初期世界左翼風潮到三零年代的經濟危機,既之希特勒崛起到二次大戰爆發,這一系列歷史事件對英國內部的政治生態,包括工黨與保守黨、獨立工黨與自由黨等政黨之間的反應,也是相當值得注意的切入點。
第二,縱使是史學著作,我們仍然必須考慮作者身處的歷史環境,就其所能掌握之史料,不免碰觸到一些尚有爭議的歷史問題,但這是相當正常的,史學研究本就是不斷在補充、改正與發展的。
例如書中關於美國原子彈是用以威嚇蘇聯的論述,在英語世界的史學討論尚有爭議,無論如何就結果論而言,蘇聯確實有遭到震懾,且這類爭議並不影響書中的敘事主軸,但又必須注意描述者格蘭特本身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敘事不時切換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視角,在讀者表示贊同與否之前,這是必須被注意的。
最後,願意打開本書細讀的讀者,想必是對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有相當的興趣,希望讀者在細品本書時,能在其中得到收穫。
當然,對於我們來說,學習這段歷史不只是在於認識過去,而是從這段建構革命組織的經驗汲取精華,並應用於現時,從一小撮熱情的運動家建構成一個可以影響歷史走向的幹部組織。書中的經驗也是我們國際馬克思主義趨勢在世界各地應用並重新取得進展的理論。
在台灣,我們認為這些理論的運用也可以達到成果,並讓台灣所有期許改變社會的工人和青年團結成可以開創新歷史篇章的力量。
火花-台灣革命社會主義致上革命的敬禮
完筆於2021年5月22日
2 thoughts on “《英國托洛茨基主義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