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食品過剩同時,卻仍有23億人深陷飢餓
一項倫敦慈善組織「反貧戰爭」(War On Want)的新研究發現,盡管全球食品系統生產的食物熱量是平均每個人所需熱量的2.6倍以上,但仍有23億人缺乏一個安全地獲得健康和營養的食物的途徑。這個矛盾的現像該如何解釋?(按:本文原文於2023年4月24日發表。譯者:KK)
該慈善組織的報告顯示,全球食品系統為地球上的每個人每天生產了6000卡路里的食物,這是一個平均成年人所需熱量的2.6倍。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指出,2005年至2020年,全球糧食生產大幅增加:甘蔗、玉米、大米和小麥的產量以及世界水果供應量增加了50%以上。各種蔬菜的生產增長了65%。牛奶增長了53%,肉類生產增長了至少40%。
此外,新的合成肥料和基因改良技術使得在同一時期內大幅增加糧食產量成為可能。然而,在全球範圍內,23億人面臨糧食不安全,這一數字比2019年增加了1.5億人。31億人無法負擔營養豐富的飲食。如「反貧戰爭」所指出的,「盡管世界上存在著前所未有的財富,但如今仍有七分之一的人面臨飢餓。」
更糟糕的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已經警告稱,由於糧食價格上漲,明年各貧困國家內可能出現「糧食危機」並且威脅到在所謂「飢餓重災區」另外10億人的糧食安全。
人口過剩是一套謊言
食品生產的大規模發展——遠遠超出了人類生存所必需的——明顯地駁斥了馬爾薩斯思想,這種思想認為世界窮人需要經受飢餓僅僅是因為他們存活著。
根據18世紀反動的英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的說法,飢餓是窮人過度生育,使得食品系統無法支撐的不可避免的結果。正如他在他1798年的《人口原理論》中所描述的那樣:「人口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地球為人類生產生存必需品的能力,所以過早死亡必然會以某種形式拜訪人類。」
然在馬爾薩斯的時代,就已經有利比希(Justus von Liebig)在有機化學、土壤科學和合成肥料等領域的研究以及其他新技術和技巧的變化證明了馬爾薩斯主義的錯誤。時至今日,新的科學發現不斷應用於食品生產,使得食品供應大幅增加。在全球人口增長從未超過全球食品供應增長的任何時候,世界上貧困人口缺乏食品保障的情況卻仍然存在。
盡管如此,特別是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人口過剩」這一虛構概念一次又一次地被所謂的「援助」和「發展」組織所使用。1973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堅稱,「過度的人口增長」是「欠發達世界經濟和社會進步的最大障礙」。世界銀行也開始將飢餓歸咎於「有害的人口增長」。盡管每年每人可獲得的卡路里增加了32%,聯合國人口基金會、加拿大國際發展署(CIDA)、英國政府和其他機構卻也都重復了這些說辭。
對於這些組織來說,貧窮國家的出生率是導致世界上有太多不幸的人口需要喂養的罪魁禍首。這一「事實」將現實進行了顛倒。實際上是大型農業企業將食品生產壟斷,才導致數億人口受餓,其中許多從而喪生。
壟斷的利潤
正如「反貧戰爭」所指出的,全球食品系統由少數幾個跨國公司控制著——這些公司的觸角伸向一切,從種子特征到農藥、配送和零售基礎設施。這些全球壟斷公司往往不僅在一個農業業務的領域有著重要的利益,而是在多個領域都有著重要利益。
種子特征領域主要由拜耳、科迪華、中國化工、巴斯夫和集團利馬格蘭主導。而農藥領域則主要由中國化工、拜耳、巴斯夫、科迪華和UPL主導。全球58%的種子市場和77.6%的農藥市場由六個公司主導。
最後,谷物商品交易領域由「ABCD集團」主導:阿徹丹尼爾斯米德蘭、邦吉、嘉吉和路易達孚。僅十家公司控制了40%的農業貿易。
該壟斷報告指出,這些壟斷企業本身又由金融業巨頭和大型機構投資者主導,這些機構主要位於北美和歐洲,如Blackrock、Capital Group、Fidelity、The Vanguard Group、State Street Global Advisors和挪威銀行投資管理公司。
據報告稱,今天有25億人繼續在某種程度上依賴土地謀生。然而,公司的土地掠奪和土地的日益壟斷意味著全球70%的人口依賴於只使用30%農業土地的小農種植。
該報告指出,盡管數百萬人難以獲得食物,但這些壟斷公司的利潤卻「飆升」,尤其是自2020年以來:「那些有能力控制食品生產的人決定誰消費它,誰挨餓」。
這是一場資本主義危機,而不是「糧食危機」
全球生產的食品多達三分之一在運輸到消費者之前就被浪費掉了,主要是在分銷階段,因為無法盈利銷售,其中很多食品都被倒掉或埋掉。這意味著在全球範圍內,在大量食物因無法銷售被浪費掉的同時,數百萬人卻無力負擔食物的消費。
當考慮到大多數所謂的「飢餓重災區」也是食品出口國時,這個系統的荒謬之處就更為明顯了。這些「貧窮」國家和發達國家一樣擁有大量可耕種土地,而且越來越多的土地甚至被外國投機者(尤其是數十億美元的「農場基金」)搶占。
在全球範圍內,帝國主義大國以低但不穩定的價格從貧窮國家提取原材料、食品和制成品,同時以更高的價格出口制成品。這意味著每年從貧窮國家向富裕國家進行巨額淨財富轉移,這才是「貧窮國家」和「富裕國家」之間的真正原因,而不是人口過剩。
在農業領域中的問題也出現在其他領域中。例如,索馬里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漁場之一。正如世界銀行本身在2018年所觀察到的那樣:「索馬里的土地面積覆蓋了廣闊的可耕種土地和各種適合農業擴張的農業生態區。有大片適合牲畜放牧、瀏覽和飼草生產以支持該國不斷增長的市場和出口貿易的土地。」然而,由於帝國主義干預和跨國公司的過度捕撈,數百萬人面臨嚴重的飢餓危機風險。
同時,由於農業向出口商品的現金作物傾斜,這意味著在這些肥沃的地區也必須進口關鍵的主食。
全球80%的人口在一定程度上依賴食品進口,其中大約75%來自前殖民地國家。根據聯合國的數據,在這些國家中,食品占消費支出的60%至80%,而在富裕國家則只占10%至20%
例如,「反貧戰爭」指出,大豆、小麥、稻米和玉米幾乎占據了全球農業用地的一半,特別是在泰國、越南、巴基斯坦和緬甸。然而,盡管這些作物幫助供應了全球86%的谷物出口,但是泰國的17%人口,巴基斯坦17%的人口,緬甸25.5%的人口面臨糧食不安全。此外,在中東和北非地區,聯合國的一份報告發現,有6900萬人面臨營養不良的問題,而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加。
全球市場鼠目寸光的需求還導致單一種植日益普遍,即大規模種植單一經濟作物,而不是合理利用土壤。這在短期內確保了高額利潤,但也增加了作物疾病的風險,並是土壤肥力枯竭的眾所周知原因,這可能會降低未來的作物產量,進一步威脅到飢餓危機。
當然,由此造成的飢餓並不是由農業財團的CEO或華爾街的投機者所面臨。盡管產量增加,但食品行業的壟斷化推高了健康飲食的價格,自2017年以來幾乎增加了7%。未來氣候變化引起的全球食品系統衝擊和農業企業的短視性的代價將必然由普通人承受,就像能源部門的供應衝擊推高了能源壟斷企業的利潤,同時為數百萬工人帶來了痛苦一樣。
出口與價格衝擊
由於市場的非理性,那些為世界生產大量食品的國家往往最容易在價格變化時遭受「食品危機」的影響。
2008年至2011年期間,高盛等金融機構的投機活動幫助推高了小麥價格近40%。聯合國一份報告稱,這導致發展中國家的進口賬單增加了56%。聯合國警告稱,未來的價格波動可能會更加嚴重:「目前的食品價格趨勢可能會大大增加食品不安全的可能性和嚴重程度。」
但是,由於許多這些國家也依賴農產品出口維持經濟,價格突然下跌也會產生相同的影響。尤其著名的例子是在1980年代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強加於多個拉美和非洲國家的結構調整(譯注:即撙節刪減)政策,伴隨著堅果、香蕉和咖啡價格下跌,毀掉了當地農民生計,並大規模增加了食品不安全的程度。
在這兩種情況下,問題不在於食品生產的不足,而在於生產過剩。就此被摧毀的小農往往會被農業大企業所取代。在全球範圍內,資本主義無法利用其生產能力來喂飽人們,不是因為人們吃得太飽了,而是因為他們負擔不起。
正如我們之前解釋過的那樣,這是影響資本主義每個領域的生產過剩危機。資本主義意味著為了利潤而生產,而不是為了需求。在這個過程中,它使數百萬人失業,而許多東西需要生產。它讓大量空房屋無人居住,而人們卻在為找到住所而苦苦掙扎。在這種情況下,它摧毀了大量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無法找到市場,而人們卻因飢餓而死亡。
社會主義的解決方案
回答馬爾薩斯關於失業、貧困和飢餓的辯護,恩格斯寫道,飢餓之所以存在,不是因為物資匱乏,而是因為統治階級不能利用世界現有的產品和生產能力:
「並不是因為生產已經達到極限(即使是在今天,在使用現代化的手段的情況下)。並不是由於這個原因,而是由於生產的極限並不決定於挨餓的肚子的數目,而決定於有購買力的有支付能力的錢袋的數目。資產階級社會不希望,也不能希望生產得更多。沒有錢的肚子,即不能用來生產利潤、因而也沒有購買力的勞動,使死亡率不斷提高。」
社會主義革命將使工人和農民擺脫市場的瘋狂。它將從投機者手中奪取土地和食品,交到全球工人、農民和窮人手中。它將用生產為需求取代以利潤為目的的食品生產。
通過充公食品壟斷的資產,社會主義生產計劃可以在全球範圍內確保所有人平等獲得最好的耕作工具和方法。此外,它還將開展多種作物種植計劃,而非單一作物種植,以確保食品生產是可持續的,不會使整個國家陷入飢餓危機。
社會主義生產計劃將更進一步地利用全球的財富,同時開發農業和工業的生產力——在全球範圍內。當世界上已經存在財富和潛力可以為所有人提供住房、醫療保健、就業和體面的生活條件時,就沒有貧窮國家和富裕國家區分的必要了。
《火花》是國際馬克思主義趨勢組織(IMT)的台灣網站。我們是一個為世界各地社會主義革命奮鬥的革命馬克思主義組織。如果您認同我們的理念並有興趣加入我們,可以填寫「加入我們」的表格,致信marxist.tw@gmail.com,或私訊「火花-台灣革命社會主義」臉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