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此提供一份《過渡綱領》的閱讀指南,它可以幫助同志們理解和消化托洛茨基這篇經典馬克思主義文章中所蘊含的關鍵理念。
本文是泰德·格蘭特的著作《俄國:從革命到反革命》(Russia: From Revolution to Counterrevolution)的第四部分,從長探討了前蘇聯的階級本質,並進一步反駁聲稱蘇聯和類似政體為「國家資本主義」的理論。
本文原文著於1949年,是當時格蘭特回應英國另一托派運動者托尼·克里夫(Tony Cliff)關於是否能將斯大林主義國家認定為「國家資本主義」的論戰之回應。
一直以來,「國家」的問題對馬克思主義者而言,都是最基礎性的課題。這個課題在某些最重要的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中,也是佔了主要的地位,如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The Origin of the Family, Private Property and the State),以及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The Eighteenth Brumaire of Louis Bonaparte)
以下是弗雷德·澤勒(Fred Zeller, 1912-2003)的著作《三點即全部》(Trois points c’est tout)中的翻譯節選。澤勒當時是塞納(巴黎)青年社會黨人的書記,也是30年代中期托洛茨基運動的同情者,於1935年10月底去挪威拜訪過托洛茨基。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即列寧——譯者注)對克魯泡特金很敬重。他說克魯泡特金的論法國革命的書,是有關議題的著作中第一本聚焦於普通群眾的作用的。在我們談話的時候,列寧表示希望會見克魯泡特金。
二十年前,強大的斯大林主義極權警察國家,在群眾運動浪潮的壓力下紛紛倒下。斯大林主義的崩潰是一個戲劇性事件,也是世界歷史的轉折點。但回想起來,它將被視為更具戲劇性時代的前奏:世界資本主義的進入垂死痛苦的時代。(編按:本文為《保衛馬克思主義》網站主編艾倫.伍茲(Alan Woods)為國際馬克思主義趨勢印尼支部出版發行的《過渡綱領》印尼版所寫的序言,原文於2012年5月15日發表)
本序文原著於1999年5月,摘自艾倫.伍茲的重要著作《布爾什維克黨史:通往革命的道路》(History of the Bolshevik Party: Bolshevism – The Road to Revolution),全書檢視了列寧和布爾什維克如何在俄國凝聚成一股馬克思主義革命勢力,並探討了當今革命家們可以從中學習到的組織建構教訓。全書將於日後翻譯。
(按:本文收錄於托洛茨基《共產國際首五年》文集英文版第一卷,發表時間不詳,但被文集編者至於「共產國際第二至第三代表大會之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