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红色立陶宛-自由了吗?
立陶宛宣布将捐赠台湾2万剂AZ疫苗,感谢之余台湾民众也将目光投注于这个陌生的波罗的海国家,立陶宛外交部长在推特上写道「热爱自由的人民应该互相照顾!」,一些普及立陶宛历史的文章,也着重论述了立陶宛的「独立」历史。
把自由与民族主义相连结,确实便于理解,但似乎会略过一些细节,台湾大众对于立陶宛的红色年代将仍然陌生。
对于曾经的红色帝国,除了「反共-独立-自由」的史观,我们有没有其他视角呢?让我们从二十世纪初开始回顾,并将苏联历史一并拉入视野。
独立的先声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立陶宛原是沙皇俄罗斯的领土,在一战期间被德军占领大部分,1918年大战迎来尾声,立陶宛议会宣告独立为立陶宛王国,但德军仍然留驻境内,导致议会没有实权,也险在多项法案下被德意志帝国吞并,为了维持独立地位甚至邀请德国皇室担任其国王,直至德国十一月革命与大战结束,其议会始撤销君主制并建立共和国,这便是立陶宛共和国最初的独立经验。
其国境的另一侧,有另一个大国,即在十月革命中新生的工人国家-苏俄,在苏俄成立时,数个国家从俄罗斯共和国的疆域中独立,即使这些国家仍是由布尔什维克掌权,但是在列宁主义的理论中,保障弱小民族的民族自决权正是消弭民族冲突的第一步。
在立陶宛的东部,立陶宛共产党及其政权「立陶宛苏维埃共和国」与白罗斯合并成立了「立陶宛-白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与立陶宛共和国爆发了争夺政权的战争,但这并非如民族主义史观下的叙述,是当时尚未出世的苏联入侵,而是民族主义的革命者与社会主义的革命者之间的战争。
不单是立陶宛,匈牙利与德国巴伐利亚在当时都曾出现过苏维埃共和国,最早的立陶宛苏维埃共和国是这一波革命浪潮的产儿,但与其他早产的苏维埃共和国一样,消逝在时代浪潮中。
史达林主义扭曲民族政策
1922年俄国内战接近尾声,苏联正式成立,「苏维埃」是委员会的意思,苏联的国名内没有任何的民族意涵,其并非俄罗斯民族国家的直接继承者,在体制上是一个「国家联盟」,其境内包含的各式各样「加盟共和国」都是独立国家,不过由于俄国内战,这样的体制随后发生了扭曲,扭曲是在史达林掌政时期发生的,所以用「史达林主义」来概括。
俄国内战造成的结果是劳动力短缺、建设被破坏以及生产力下降,这在苏联造成了思想上的倒退,举个例子,我们不可能在托儿所短缺的情况下跳过传统家庭的职能去谈解构家庭,苏联人民由于物质的破坏与落后,被迫回到传统中去,女性解放与工人民主不再被人重视,革命就在这种情况下窒息而亡。
这个情形也反映在苏联的每个毛孔,布尔什维克党内的民主快速倒退,列宁死后史达林屠杀了列宁时代党内的各派别,培养了一批听命于他的新生代,塑造他的绝对权威,也打造「史达林就是党,党就是苏联」的权力结构,1936年史达林主导修宪,这些专制时代的传统通通写进宪法报复革命的苏联了。
至此,史达林主政下的苏联发生民族政策的大回转,从鼓励使用民族语言以及保持一定程度上各共和国的独立,变成全部集中于苏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于焉横行,苏联的性质从一个「国家联盟」变成了一个吞并弱小民族的「俄罗斯民族国家」,史达林政府不仅以流放的方式进行区域的人口清洗,还在二战期间将东正教重新导回政权当中,沙皇俄国正在悄然复苏。
苏联占领下的立陶宛
《德苏互不侵犯条约》标志着史达林政府已经完全不再具有革命性,这一条约全然以民族国家的视角来考量德苏的边境问题,即便当年英法确实想透过绥靖政策「祸水东引」,但是与希特勒缔结密约牺牲小国利益,则完全没有任何革命上的正当性。
当希特勒闪击波兰时,苏联顺势吞并了立陶宛,并对当地实行了史达林的民族清洗政策,造成立陶宛当地人民惨痛的历史伤痕,也加深立陶宛人民与苏联的裂痕。
二次大战期间,立陶宛人民曾欢迎纳粹德国驱逐苏联,但随后纳粹德国在波罗的海国家施行了种族迁徙与屠杀政策。
1944年苏联再次占领立陶宛,遍布波罗的海国家的「森林兄弟」组织反抗苏联,作为乡村的游击主力,苏联政府透过强力的军事镇压清除了乡村的游击力量,在大战结束以后继续发动大规模清剿。
大战期间,苏联主导成立了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并由立陶宛共产党执政,这期间立陶宛的民族主义力量与苏联其他的反抗力量皆遭镇压,史达林的民族清洗政策不仅对立陶宛造成伤害,其他的加盟共和国也有类似的历史。
1953年史达林去世,苏联政府对「森林兄弟」特赦,然而仍有部分成员继续活动,宣传民族主义活动,苏联政府对其定性为「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事实上它是立陶宛各阶层的民族主义复合体,是由苏联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逼出的。
苏联的社会状况
这里简单勾勒一下苏联的体制以及一般的社会生活状况,诚然在政治自由上,苏联政府随着统治者不同时松时紧,社会氛围也相对压抑,不过在物质生活上除了最后的黑暗时代,大战后的经济情况并不算糟糕,史达林主义国家透过计划经济与经济互助委员会,多数的经济是稳步向上发展的。
史达林死后的苏联社会,针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变成类似今日中共的民族团结政策,不断用空泛的口号强调各民族皆是兄弟。
虽然在政治权力上工人阶级完全被剥夺,由一个共产党官僚阶层代替,但是为了「保卫工人阶级的利益」,庞大的社会福利体系仍然以家父长的方式建构起来,并为苏联人民所习惯。
但是政治压抑的结果,以及以民族国家视角出发的「苏联国家利益」不再能适应知识阶层对掌握权力的要求,布里兹涅夫时代苏联进入了经济黑暗期,官僚计划经济出现结构问题陷入停滞,红色帝国的根基一点一点地流失,希望掌握自身命运的人民开始挺身而出。
自由了吗?
80年代末期东方阵营步向解体,苏联开放自由选举,取消苏共的执政党地位,胜选的「争取改革运动」成为立陶宛的执政党,立陶宛最高苏维埃在1989年宣告立陶宛独立,两百万人民参与的波罗的海自由之链也是在这时拉起,随后历经苏联保守派的一月镇压,八一九事件后被苏联承认独立,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
与大部分东方阵营国家一样,立陶宛成功获得民族独立的地位并迎来了私有化,但是前东方阵营国家的私有化进程,都是将原由官僚控制的国营企业变成由寡头控制的私营企业,立陶宛并非例外,统治阶级建构了资产阶级民主,但在劳动体制之下与苏联时代并没有太大差异,加班工人还是工厂内的加班工人,并且面临着社会主义体制瓦解后福利措施的大幅削减。
今天,立陶宛的外交部长说道「热爱自由的人民应该互相照顾」,本文相当同意它的字面意思,问题是「人民」真的自由了吗?当自由从统治者的口中说出,它是否就变成了另一个意思?本文并不是要比较前苏联政府与现今的立陶宛政府,也并非提倡苏联时代有多美好,诚然苏联时期有庞大的公共福利体系,但是社会的氛围也相对窒息,本文的重点在于比起将立陶宛与苏联视为截然对立的两者,应当更加细腻考虑立陶宛内部的政治力量如何互动。
立陶宛的独立是其人民当时的愿望,但是民族主义有其脉络,绝非理所当然,作为民族国家独立之后,在资本主义的框架下人民是否有效掌握权力了呢?难道自由只是这样,或者只能是这样吗?
《火花》是国际马克思主义趋势组织(IMT)的台湾网站。我们是一个为世界各地社会主义革命奋斗的革命马克思主义组织。如果您认同我们的理念并有兴趣加入我们,可以填写「加入我们」的表格,致信marxist.tw@gmail.com,或私讯「火花–台湾革命社会主义」脸页,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