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顧

韓戰70週年:帝國主義遺留的血腥分裂

今年7月27日是《朝鮮停戰協定》簽署70週年紀念日,該協定停止了長達三年韓戰全面衝突。然《停戰協定》並非和平協定。存在於朝鮮半島上38度線以北和以南的兩個國家實際上仍處於戰爭狀態。(按:本文原文發表於2023年7月27日。譯者:梅洛)


在西方世界內,有人把韓戰稱為「被遺忘的戰爭」。儘管在韓戰後的日子裡,資本主義為人類帶來的新殘酷戰爭與血腥屠殺數不勝數,但韓戰的歷史意義仍不容忽視。

它表明,國有制計劃經濟體制能夠抵御美帝國主義的進攻。它表現了工人階級的革命爆發力——這在東亞尚屬首次。然而,工人階級最終沒能成為一支獨立的力量,沒有明確的綱領,也沒有能力在這場鬥爭中占據主導地位。結果,一場極富革命性的發展演變成了一場血腥的常規戰爭,美帝國主義在同史達林主義達成罪惡協定後得以繼續逗留朝鮮半島,從而分裂了一個迄今已統一了500多年的國家。

二戰結束與38度線

在歷史上的大部分時間裡,朝鮮是夾在中國和日本之間的一個獨立王國。19世紀,隨著中華帝國的衰落,李氏王朝統治下的朝鮮半島逐漸落入日本帝國主義的統治之下。到1910年8月,整個朝鮮半島被大日本帝國正式吞並,這是當時雄心勃勃的年輕日本帝國主義進一步尋求統治整個亞洲的重要一步。

隨著二戰晚期作為軸心國的日本逐漸處於劣勢,同盟國中的兩股主要力量——美國和史達林領導下的蘇聯——開始相互周旋,為戰後博弈做准備。

在確認日本戰敗已成定局後,美國開始策劃確保史達林無法在戰後世界擴大其勢力範圍。在東方,美國先是在廣島,然後又在長崎向日本投下原子彈,作為針對蘇聯的野蠻和不必要的武力震懾。美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在日本奪走了數以萬計的無辜生命,其中包括當時生活在日本的至少一萬名朝鮮強迫勞工。儘管日本已明顯傾向於投降,美國還是一意孤行投放核彈。

蘇聯官僚集團也企圖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透過建立針對美國的緩衝區以保障自身利益。在東方,史達林於1945年迅速對日宣戰。隨後,紅軍橫掃蒙古、中國東北,最終攻入朝鮮半島北部,幾乎沒有遭到當地日軍的抵抗。紅軍在朝鮮半島38度線停了下來,以便美國登陸並佔領朝鮮半島南部。

史學家布魯斯·卡明斯(Bruce Cumings)認為,以38度線作為蘇聯和美國在朝鮮佔領區的分界線是美方作出的倉促決定。兩名年輕的美國上校在 30 分鐘內畫出了這條分界線,史達林對此表示贊同,任何韓國人在這一問題上都沒有發言權。

以三八線為分界線是美方作出的倉促決定。//圖片來源:公共領域以38度線為分界線是美方作出的倉促決定。//圖片來源:公共領域

這是史達林與美帝國主義達成的罪惡協定,如果紅軍繼續向南韓挺進,並鼓勵那裡的人民群眾奪取政權,甚至阻止美國登陸,那麼無疑會極大的加強世界革命的浪潮。

人民委員會

在日本對朝鮮半島的控制迅速瓦解的同時,所有主要勢力都在向陣地推進,在這一脆弱時期國家權力出現了真空。在這種真空狀態下,朝鮮農民和工人自發地將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務。

這起自發鬥爭的表現是人民委員會(인민위원회)的出現。朝鮮半島各地的農民和工人組織起來成立了委員會,這些地方委員會依次連接成更大的地區性機構。村民和工人選舉自己的委員會組成地方政府,其中許多人嘗試進行土地和社會改革。這不僅打擊了日本殖民的統治機器,也挑戰了傳統的朝鮮地主的利益和地位。

迅速組建的人民委員會是如此強有力,以至於蘇聯或美國佔領軍都無法立即鎮壓。人民委員會內部在不同地區存在各種各樣的政治傾向,這反映了在每個具體地區,階級力量與意識形態之間的力量平衡。從馬克思主義的角度來看,這是極為重要的社會現像。人民委員會,尤其是由城市工人組成的人民委員會,本可以成為工人階級統治的基礎,就如1905年和1917年革命中蘇維埃在俄國各地出現一般。在俄國,透過馬克思主義者的領導下,蘇維埃在1917 年十月革命成功後成為新的工人國家的基礎。

由於缺乏馬克思主義的領導,朝鮮半島的人民委員會最終被來自北方和南方的其他勢力接管或粉碎。儘管如此,它們的存在仍然是影響韓戰最終走向的一個重要因素。

南北兩國

隨著蘇聯軍隊在38度線以北駐扎,美國佔領軍得以鞏固其在南方的陣地。美國為了遏制蘇聯,迅速拉攏了南方最反動的資產階級和地主分子。他們還幫助舊的警察部隊與惡毒的反共分子重組為一支新的、殘暴的警察部隊——韓國警察廳(경찰청,Korean National Police,KNP)。

警察廳遂嚴厲打擊在南方活動的共產黨人和人民委員會。軍隊也進行了類似的重組,美國甚至從前日本軍隊中招募軍官來訓練他們。這支新的、反動的武裝隊伍將成為未來大韓民國的基礎,並由像李承晚(이승만,Syngman Rhee)這幫最腐敗、最專制的資產階級分子領導。

北方的情況則有所不同。把持著狹隘民族主義觀點的史達林,只想在北朝鮮建立一個在蘇聯控制下的傀儡政權。但事實證明,這對他來說是一項復雜得多的工作。

與東歐許多國家的情況一樣,史達林更傾向於簡單地依靠一個已經官僚化的、根基深厚的在地共產黨作為直接代理人。但是二戰結束時,朝鮮半島並不存在這種條件。當時,朝鮮共產黨人分散各地。其內有些人確實與蘇聯有直接聯系並受其控制;但也有人自20世紀30年代起就在延安長期與中國共產黨並肩戰鬥,因此與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高層關系密切,而毛澤東當時已在中國獲得了自己的群眾基礎,獨立於莫斯科之外;還有一些人來自在朝鮮北部和中國東北地區活動,在一定程度上獨立於蘇共和中共的游擊隊;也有一些人來自日本殖民統治下在南部和濟州島活動的地下組織。

如果蘇聯和中國的政策是以真正的布爾什維克方法和思想為指導,那麼這些分歧就不重要了。他們只需共同呼吁在中國、朝鮮和蘇維埃國家之間建立一個兄弟聯邦,作為未來世界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的一部分。

然而,蘇聯和中國的官僚機構以及朝鮮的各派史達林主義者從根本上出於民族主義的考慮,最終達成了復雜的妥協,旨在建立一個同時符合蘇聯和中國利益的新國家。在北方,蘇聯指示將上述勢力合並為北朝鮮勞動黨,並迅速干預和官僚化了該黨領導下的北方各地人民委員會。也是在這個時候,游擊隊領導人金日成被認為是一個合適的妥協領袖,可以在親莫斯科和親中共派系之間取得平衡。

在此基礎上,北方成立了一個新的國家,一個仿照蘇聯官僚主義、一黨制、極權主義、以國有制計劃經濟為基礎的新政府在金日成的領導下誕生了。

金日成利用民族主義和反帝情緒,獲得了一定的群眾支持和獨立性。作為個人,他統一半島的個人野心將在戰爭的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金正日獲得了一定的政治獨立性。//圖片來源:公共領域金正日獲得了一定的政治獨立性。//圖片來源:公共領域

起義

北方政權和俄國人一度允許北方的人民委員會自行征用土地,而南方的人民委員會卻遭到了警察部隊和反動右翼匪幫的襲擊。這讓許多南方群眾焦慮不安,對他們來說,北方的進程顯然代表著真正的進步。由於在南部的他們無法完成同樣的任務,群眾變得越來越焦躁,這也導致了針對美國支持的南方當局的更具爆炸性的武裝起義。

濟州島起義是革命的導火索,儘管濟州島在地理位置上與半島分離,卻擁有同樣自豪的起義歷史。濟州人民委員會與當地的地下工會和南朝鮮勞動黨密切配合,於 1947 年 3 月 10 日發動總罷工,借以擊退南朝鮮政權派遣的右翼匪幫的進攻。隨後由美國軍官指揮的,駐扎在濟州島的南朝鮮軍隊對這次起義進行了殘酷鎮壓,造成 3 萬多人死亡。濟州島的起義雖然最終被血腥鎮壓,但反過來又在美國統治的南朝鮮各地激發了更多的起義。

在北方目睹了這一過程的金日成認為時機已到,應該將他領導下的畸形工人國家擴展到整個朝鮮半島。與此同時,南方的李承晚也抱有同樣的野心,希望摧毀北方的新社會制度,將朝鮮半島統一為以自己為首的資本主義專政國家。

這是一場資本主義與計劃經濟之間的內戰。1949 年中國革命後,共產主義革命在馬來西亞和越南接連發生,艾森豪威爾表達了美帝國主義的擔憂,即朝鮮半島將成為該地區一系列「多米諾骨牌」中倒下的第一塊。因此,衝突從一開始就是不可避免的。

「維和」與美國干預

在勉強獲得史達林和毛澤東的批准後,金日成開始動作。

1950年6月25日星期日,北方的朝鮮人民軍(조선인민군,Korean People’s Army,KPA)向南方進軍,佔領了首爾,並在沒有遇到有意義的抵抗的情況下進一步向南推進。人民軍行軍的巨大成功源自於他們采取的革命措施。人民軍在南方所到之處,都重建了當地的人民委員會,農民被允許自行重新分配土地。首爾人民委員會沒收了所有日本財產和屬於南韓資本家的財產。

1950年6月25日星期日,北方的朝鮮人民軍開進南方。//圖片來源:公共領域1950年6月25日星期日,北方的朝鮮人民軍開進南方。//圖片來源:公共領域

這些措施贏得了群眾的熱烈支持,許多人甚至在北方軍隊到達之前就加入了在南方開展游擊行動的叛軍。在此基礎上,北方軍隊迅速向南方港口城市釜山開進。

當時駐韓的美國和南朝部隊在這股強大的革命性推進力量前兵敗如山倒,直到美軍從日本匆忙調度到釜山的史密斯特遣隊(Task Force Smith)的幫助下,才得以在釜山周圍阻擋人民軍的推進。

隨後,由美國元帥道格拉斯·麥克阿瑟(Douglas McArthur)所指揮的部隊在虛假的「聯合國維和部隊」的名義下,強勢登陸仁川,最終北上攻占首爾,進而攻占北方首都平壤。憑借純粹的壓倒性軍事實力和大規模空襲,美國的直接干預在軍事上擊退了人民軍,甚至一度幾乎佔領整個北方。

中國的介入

當美軍攻入北朝鮮時,毛澤東領導下的中國政權焦慮不安地注視著情勢發展。對他們來說,朝鮮政權的崩解將使美軍逼近中方在東北的邊界,這對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構成了威脅。

毛澤東政權意識到,由美國主導的朝鮮半島將對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構成嚴重的生存威脅。因此,中國被迫出兵朝鮮,以擊退美國的反攻,這將成為戰爭的決定性轉折點。

1950年10月,中國向朝鮮派遣了最初的26 萬軍隊,並將美國人擊退回南方。

如此一來,美國帝國主義的干預和其後續發展將朝鮮轉為人間地獄,將其拖入了一場長達數年的全面戰爭。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埃塞俄比亞和許多其他國家的士兵被卷入其中。成千上萬士兵和數百萬平民失去了生命。在這個血腥的過程中,首爾四次易手,衝突最終集中在38度線上下。

隨著戰爭陷入疲憊不堪的僵局,麥克阿瑟和美國總統楚門因戰略問題出現分歧。楚門和麥克阿瑟一度都考慮對朝鮮和中國使用核武器,分歧的焦點在於有權授權進行這樣的打擊的到底是華府還是軍方,兩人之間的衝突變得公開而尖銳。最終,1951年4月,所謂的「戰爭英雄」麥克阿瑟被解除指揮權,由馬修·B·里奇韋中將(Lt. General Matthew. B. Ridgeway)接任。

麥克阿瑟的下台並沒有阻止戰爭,戰爭又持續了幾年,直到 1953 年雙方最終同意停火,以北緯 38 度線作為南北雙方的實際邊界。在南北之間的狹長地帶建立了所謂的「非軍事區(DMZ)」,諷刺的是,該地區至今仍是世界上軍事化程度最高的地區。

分裂的鞏固

韓戰以平局告終,對世界歷史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在國際上,韓戰表明,儘管美帝國主義及其盟友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卻無法輕易擊敗以國有計劃經濟為基礎建立新社會的落後國家。

這張戰爭是無比殘酷的,多達四百萬人失去生命,其中至少有一半是平民。這個數字相當於當時愛爾蘭全國的總人口。然而,將殘害平民的責任同等地歸咎於兩方是完全錯誤的。根據南韓政府自己在 2005 年進行的調查,82% 以上的平民屠殺是由美國指揮下的南韓軍所為。美國空軍還在朝鮮投下了超過 63.5 萬噸的炸彈,比整個二戰期間太平洋戰場的投彈量還要多。

在一次事件中,數十萬北方平民被美國支持的南朝鮮政府征召入南軍。當中國軍隊向半島推進時,這些應征者被他們的軍官強行押往南方以躲避追捕。由於軍官貪污了用於購買糧食的錢,30萬南軍士兵因死亡或逃逸而喪生。在這場「死亡行軍」和南軍建立的臉兵營內,有 9 萬人直接死於飢餓或疾病。

儘管如此慘無人道,但戰爭以僵局收場的事實表明了中國和蘇聯國有制計劃經濟的力量,以及美帝國主義的軟弱,尤其是在它面對拒絕繼續屈服於帝國主義鐵蹄之下的人民時。泰德·格蘭特(Ted Grant)如此總結了這場戰爭的意義

「朝鮮半島被劃分為俄羅斯和美國的勢力範圍,揭示了帝國主義在整個遠東地區的軟弱。如果沒有美帝國主義的直接下場干預,朝鮮版本的蔣介石就會像中國的蔣政權一樣可恥地垮台。美帝國主義在經過長期戰爭後才勉強站穩腳跟,即使在南方取得完全勝利的情況下,美軍也會像在印度支那的法軍和在馬來亞的英軍一樣被壓制住。這表現了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舊的關系腐朽崩潰,資本主義最薄弱的一環正在腐朽。」

韓民族的悲劇性分裂在戰爭結束後固化了。在金日成領導下的北方鞏固為所謂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扼殺了工人和農民的一切進步力量。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專制、官僚的國家,它將社會主義思想扭曲到不堪入目的地步,正當化了世襲制的領導權。金氏官僚集團還實行閉關鎖國,而不是將自己視為進一步推動國際革命的動力之一。

然而不同於西方的宣傳,南韓絕不是什麼「民主制的堡壘」。20世紀90年代以前,南韓人民持續被各個受美國支持的殘暴軍事獨裁者統治著。美帝國主義繼續對南韓人民犯下滔天罪行,其中包括1980年對光州公社的鎮壓。在無數工人和青年前僕後繼的犧牲奉獻後,才透過抗爭迫使南韓政府允許某些資產階級民主自由。但同時,大韓民國政府仍保留了過去軍事獨裁的許多殘酷特征。

韓戰、帝國主義的罪行和史達林主義的背叛遺留至今。要進一步了解戰後半島南北雙方國家的發展軌跡,我們向讀者推薦以下文章: 《北朝鮮往何處去?》(2006 年),作者約翰·彼得遜和弗萊德·韋斯頓《資本主義是如何在台灣和韓國發展起來的》(2011 年),作者盧卡·隆巴迪。

《火花》是國際馬克思主義趨勢組織(IMT)的台灣網站。我們是一個為世界各地社會主義革命奮鬥的革命馬克思主義組織。如果您認同我們的理念並有興趣加入我們,可以填寫「加入我們」的表格,致信marxist.tw@gmail.com,或私訊「火花-台灣革命社會主義」臉頁,謝謝!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