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泡沫與加密貨幣炒作狂潮
(按:在這篇刊登於英國《社會主義呼籲報》(Socialist Appeal)上的文章發表幾天後,比特幣經歷了災難性的崩盤,證明了我們關於比特幣分析以及它如何反映資本主義的普遍危機。原文發表於2018年1月12日。)
在大多數家庭為冬季佳節準備之際,投資者們卻惶恐不已。在聖誕節前一周 ,比特幣的價格暴跌了近三分之一。在幾天甚至幾小時內損失了數十億美元。
雖然後來比特幣的價格迅速恢復,但市場在獲悉韓國最近計劃加入禁止比特幣及其他類似「加密貨幣」交易的國家後,迅速反應。 一千億美元從所有加密貨幣的集體價值中消失,比特幣本身的價格下跌了14%。
然而這種不穩定似乎已成為加密貨幣動盪世界的常態。在2017年,比特幣的價格瞬間下跌了30%或更嚴重的現象,已經發生了六次。輿論普遍將加密貨幣比擬於1637年荷蘭鬱金香狂熱和1720年英國南海公司泡沫崩潰。近來幾乎每天都有新一篇警告比特幣泡沫危險的評論文章。
炒作狂潮
評論員和投資者們的普遍憂心是合理的。加密貨幣熱潮顯示了所有先前經濟泡沫帶有的特徵:價格的不穩定變動、越來越多的模仿者試圖加入熱潮、甚至新產品開始有名人代言(Paris Hilton與Floyd Maywheather,都是為各種新貨幣代言的著名人物)。
在2017年期間,名聲最大的比特幣的價格上漲超過1,400%,其價格已經在2016年翻漲了一倍。在執筆之際,一個比特幣的成本約為一萬四千美元(儘管在您閱讀本文時,巨大的變動可能已經發生了)。七年前,比特幣價格大約是一美元。
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比特幣,以及各類分散貨幣價格迅速上漲的背後原因,眾所周知,完全是市場投機而導致的。
安盛(Axa)投資管理公司的基金經理Mark Tinker在給客戶的電子郵件中表示,「在我看來,通過區塊鏈籌集資金的狂熱包含了經典泡沫的所有特徵,市面上很多有關投資策劃(的冒險程度)甚至可以讓原來造成南海公司泡沫的人傻眼。」
就像任何投機狂歡一樣,每個人都試圖在派對停止之前分一杯羹。 「Fear of missing out」(錯失恐懼症)的情緒氾濫於投資者之間。
現在市面上39種數位貨幣,總共估計價值超過10億美元,除此之外還有數百種其他貨幣。比特幣排名第一,佔有加密貨幣市場三分之一的市佔率(約7.1億美元)。僅在2017年上半年,「首次公開招幣」(Intial Coin Offerings,加密貨幣初創企業的一種眾籌形式)籌集了十二億美元,因為投資者們試圖儘早入手有潛力取代比特幣的數位貨幣。
一位搞笑的偽企業家甚至創立了「無用復仇幣」(Useless Ethereum Token),承諾「世界上第一個100%誠實的ICO」。創作者在UET的網站上寫道:「你實際上是在向互聯網上的某個人提供資金並獲得完全無用的代幣。」 「沒有『白皮書』、沒有『產品』、沒有『專家』。這只是你、我、你辛苦賺來的代幣,以及我的購物清單。」
儘管有明顯的諷刺性,這位直白的大亨卻也為UET募集了二十萬美元。
如果它看起來像泡沫,聞起來像泡沫……
當然,投資者不斷尋求快速獲利,是資本主義的基本遊戲規則。正如馬克思在其經濟著作中所解釋的那樣:資本家的目標最終是用錢賺錢。在這個過程中如果生產出對社會有用的東西,從資本家的角度來看也是偶然的。
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身包含銀行和信貸系統。銀行和金融機構的作用是將所有資金轉化為資本——即轉化為可以產生利潤的資金。許多人的小而孤立的儲蓄被集中在一起,並交由投資銀行家掌控。反過來,股票市場和各種金融工具被用作將這筆錢引回實體經濟的手段——無論是家庭,企業還是政府。
在這個過程中,創造了各種各樣的「虛擬資本」,以及不是透過實際生產,而是透過金融「煉金術」而產生的利潤。但這種金融活動是寄生性的,但大部分至少與實際經濟有些微的連結。例如,股票是對公司未來利潤的索賠。與此同時,政府債券是對一個國家未來稅收收入的索賠。
然而,加密貨幣卻與實體經濟連一點關係也沒有。決定比特幣價格上漲的唯一因素≤就是投資者們高估未來幣價。這是泡沫化的典型特徵。
「我認為它(加密貨幣)看起來像一個泡沫,聞起來像一個泡沫,表現的像一個泡沫,感覺就像一個泡沫,」以色列證券管理局局長Shmuel Hauser斷言,解釋了監管機構為何要求監管數位貨幣市場。
什麼是比特幣?
比特幣——第一個主流數位貨幣——最初在2009年正式推出時成為頭條新聞。它被支持者稱為貨幣革命,加密貨幣愛好者則稱讚其分散式設計。比特幣特別受到無政府—自由意志主義者們的歡迎,因為他們希望這將成為政府和中央銀行無法插手的一種貨幣形式,成為由國家政府支持的法定貨幣的替代品。
這種分散化是通過比特幣的設計實現的,基於神秘的「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編寫的在線論文中提出的建議(這個帳號被廣泛認為是某程式設計師的個人或集體假名 )。
比特幣背後隱藏著一種名為「區塊鏈」(Block Chain)的新技術。這是一種點對點網絡,或是分佈式電子分類帳本,以數位化的方式詳細說明有史以來用比特幣進行的每次交易。每當使用比特幣進行交易時,都不會有任何有形的交換。相反,只需更新分佈式分類帳本,就可以提供比特幣交易的不可磨滅的歷史記錄。
這與網上銀行之間的區別在於,在比特幣網絡中,每個用戶都有這個分類帳本的副本。此外,新的比特幣不能集中性的被創造,而必須是透過「挖掘」——由執行複雜(但完全沒有意義)計算任務的用戶生成。而且,與法定貨幣不同,市面上流通的比特幣是不能大於一個最大限數的(準確地說是兩千一百萬)。
結果是,比特幣和其他類似的數位貨幣被設計成完全匿名且安全,且不會被中介商、政府和中央銀行影響。在一個上兆貨幣被各國央行透過「量化寬鬆政策」人工性地植入世界經濟內的情況下,加密貨幣似乎提供了一種解決貨幣體系「被政府干預」的方法。
什麼是貨幣?
但是,除了投機活動外,比特幣在現實中實現了什麼樣的經濟功能呢? 正如我們之前所寫的那樣,加密貨幣在很大程度上未能成為傳統貨幣的替代品。簡而言之,像比特幣這樣的數位貨幣不具備貨幣所需的基本品質。
從根本上說, 正如我們在其他地方所述,金錢是一種社會關係;對社會財富總額的一部分索賠。它不是被設計出來的,而是商品生產和交換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產生的。
誠如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解釋道,貨幣有幾個功能:
(1)作為一個衡量價值的單位。而價值則表示了不同商品中包含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相對數量。價格透過貨幣表示。
(2)作為交易的媒介。在這個角色中,貨幣將商品的流通分解為兩個單獨的行為:銷售行為(C-M,商品交易成貨幣);和購買行為(M-C,貨幣交易成商品)。
(3)作為一種價值儲存,允許隨著時間的推移保持和保存積累的財富。
(4)作為一種支付工具,允許償還(以某種貨幣計價的)債務和支付稅款。
綜觀以上所述,加密貨幣明顯無法成為現代法定貨幣(如美元或歐元)的真正替代品。
最重要的是,由投機活動驅動的比特幣價格波動,意味著它不能作為一個可靠的計算單位、交易媒介、價值儲存或支付手段。
想像一下,如果你將儲蓄存入比特幣,你可能會看著它在一夜之間貶值了三分之一。或者拿出以比特幣計價的抵押貸款,那到2017年底,你對銀行的債務將比年初增加14倍!
況且,有哪家商店會接受價值在一小時內波動的貨幣?店主會花費所有時間在貨架上貼新價格!難怪以比特幣作為貨幣的實際用途主要局限於互聯網的陰影邊緣,因為它提供在線上匿名購買毒品一個有用的途徑。
貨幣的演變
歷史上,貴金屬是有形貨幣作為交易媒介的第一種形式。這是因為他們的物質特徵。像黃金是均勻、耐用和可分割的金屬。重要的是,它還具有高價值密度,將大量勞動時間集中到相對較小的體積中。
隨著歷史的演變,金幣和銀幣被紙幣——有價值的代幣——所取代。並且為了確保這些代幣所代表的價值真實而穩定,它們的供應受到限制,其價格與黃金價值掛鉤,形成了金本位制度。
但這個金本位制度最終也崩潰了。全球經濟中的矛盾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後來的大蕭條而浮出水面。國與國之間的經濟緊張局勢,也讓迫使不同的國家失敗地試圖為債台高築的銀行提供流通性,而一個接一個地取消金本位。
二戰後的布雷頓森林協議(Bretton Woods Agreement)試圖提供國際貨幣體系的替代方案,讓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由於戰後繁榮的減緩和全球資本主義危機的重新加劇,這項解決方案也開始瓦解。結果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浮動貨幣系統。貨幣的價值由市場決定(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各國中央銀行試圖通過調整利率和鑄造、印刷新貨幣來控制貨幣供應。
最終,正是這種集中控制使現代貨幣體系能夠繼續進行。在國家政府的支持下,人們相信傳統(法定)貨幣將被接受;債務將被償還;並且流通中的資金是經濟上固定的,代表了真正的價值。
加密貨幣的限制
自由意志主義者(Libertarians)[1]希望使用加密貨幣從國家政府手中奪走見前的控制權,是注定要失敗的。從根本上說,這是因為這些烏托邦夢想家不明白金錢如何從人類歷史上產生,以及它是如何隨著歷史的演變而發展的。
正如我們在另處和上文所解釋的那樣,貨幣不是任何從上而下施加於社會的制度。貨幣最終是一種社會工具——就像語言一樣——,是出於生產需要而產生的;從市場化的商品生產和交換系統的需求。金錢不能被一夕間「廢除」;它必須在用民主的集體經濟計劃取代商品生產和交換的基礎上「消亡」。
與比特幣一樣,黃金(和金本位制)在歷史上一直吸引著自由意志主義者。他們將金本位視為可以將貨幣供給置於政府和中央銀行之外,綁定貨幣價值的手段。與可以通過大量的紙幣印刷來貶值的法定貨幣不同,黃金是一種可靠的價值儲存。
但是,在這方面,倡導數位貨幣作為傳統貨幣的替代品是本末倒置的。寬鬆的貨幣政策不是經濟危機的原因,而是經濟危機的結果。例如,如上所述,政府放棄金本位以及採取通貨膨脹政策並不是他們的異想天開所致。相反,這是他們試圖在資本主義和國家政府體制的範疇內,對深刻的全球經濟危機做出應對的結果。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比特幣社群內發生重大歧見。正如一位評論員所說,這場「內戰」 恰恰反映了數位貨幣試圖解決的傳統貨幣體制自身擁有的矛盾壓力。
一方面,比特幣需要增加貨幣供應量(或其流通速度),以便跟上不斷擴大的交易市場的需求,這也是比特幣社群目前爭論的問題。另一方面,需要防止貨幣供應與它所代表的實體經濟脫夠。
在其他地方,比特幣及其同類產品的分散化貨幣控制制度,受到支持者們的讚譽。但儘管檯面上標榜著「分散化」,比特幣的「社群」實際上是高度集中化的。新比特幣的「開採」業務集中在少數巨型信託的手中,稱為「礦池」(Pool)。
據估計所有數位貨幣「採礦」營運,有81%都在中國境內進行。這是由於該國的廉價電力有助於運行解決產生新比特幣的無用任務所需的大量電腦用電。世界上最大的10個「礦池」中有8個來自中國,佔所有採礦能力的75%。 (事實上, 據報導,本週中國政府相當關注這種輕浮的電能使用,並已經完全禁止這種「採礦」。這項新政策是在中國政府稍早前禁止ICO和加密貨幣交易所的後頒布的。)
重要的是,比特幣擁有者的集中度反映了整個社會財富的集中程度。 根據一項分析顯示,95%的比特幣僅由4%的持有者擁有。所有比特幣所代表的財富的一半,被掌握在比特幣所有用戶內1%的手中。
簡而言之,我們今天看到的經濟問題——不穩定和不平等——不是中央銀行「干預」的結果,而是市場的無政府性狀態。這源自於經濟的主要樞紐被私有制所掌控。任何的空想「實驗」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一場社會體制的革命是我們唯一的出路。
資本主義病態的表現
歸根究底,加密貨幣的危機反映了資本主義的危機。從根本上說,這是生產過剩的危機。生產力與生產模式發生衝突。資本主義的生產能力超過了市場經濟的狹窄範圍,而工人階級無力買回這個經濟系統所生產出的大量商品。
這種生產過剩的危機,在飽和的市場和「產能過剩」中表現出來。資本家找不到能夠盈利的投資途徑,現在反而將大量現金囤積在大財團銀行帳戶內。
所有國家的工人在經濟大餅中能夠分到的財富越來越小。財富變得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的手中。但將這筆資金投入實際生產是無力利可圖的,因此富裕的精英將其投入到投機活動中。
因此,比特幣的波動性價格,是同一個無政府性經濟過程表現。同樣的過程也正在推動股票市場的泡沫化,並推動投資者向矽谷的「獨角獸」初創公司(多半是莫名其妙拿到大筆投資金的小公司)投入上億、上兆美元。這與黃金或是藝術品的炒作沒有什麼不同。
主流評論員和經濟學家讚揚世界經濟在2008年後的「復甦」,並希望能夠反轉近年來各國自由派「中庸」建制所遭受到的政治挫敗。但比特幣的泡沫,則表現了導致2007到2008崩盤的經濟矛,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部分人士認為 ,這種比特幣泡沫的破滅不會像十年前的金融危機那樣造成太大的破壞。上次的危機是由次級抵押貸款醜聞所推動的,該醜聞源自於銀行家們為了自己的寄生性利益而創造的「大規模殺傷性金融武器」(如巴菲特所說)在整個系統中蔓延。
這個假設可能是正確的。由於上述限制,加密貨幣仍未被廣泛使用。與住房市場相比,它們與經濟其他部分的融合程度較低,在整個金融體系內的權重較小。(不過這個情況已經開始改變, 一些證卷交易所現在開始提供加密貨幣金融衍生品和期貨市場,以及與數位貨幣捆綁的投資套餐。)
比起接下來資本主義體制內部的一般矛盾、緊張和不穩定,將會帶來的巨大經濟崩盤,比特幣泡沫破裂是微不足道的。歐洲的銀行深陷壞帳的深淵。中國政府正在試圖抑制他們過度活躍和不守規矩的信貸網絡,過程中可能帶來爆炸性的社會影響。與此同時,保護主義的威脅迫在眉睫。
無論如何,一場全球經濟衰退正在逐漸逼近。資本主義制度陷入了僵局。社會主義是唯一的解決方案。
《火花》是國際馬克思主義趨勢組織(IMT)的台灣網站。我們是一個為世界各地社會主義革命奮鬥的革命馬克思主義組織。如果您認同我們的理念並有興趣加入我們,可以填寫「加入我們」的表格,致信marxist.tw@gmail.com,或私訊「火花-台灣革命社會主義」臉頁,謝謝!
註釋
[1]自由意志主義(Libertarianism)是保守主義的支流思想,訴求國家政府完全放手經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