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 歷史回顧, 理論教材, 精選, 著作與文獻, 馬克思主義理論

列寧的《四月提綱》:重新武裝布爾什維克,準備奪權

1917年4月,列寧返回俄國,抵達彼得格勒著名的芬蘭站——這標誌著他在政治上獨自開展轉變布爾什維克黨方向的鬥爭——這是朝向十月革命邁出的關鍵一步。 (本文原文發佈於10月15日,譯者:約瑟夫)

列寧著名的《四月提綱》代表了他為了政治上重新武裝布爾什維克黨的鬥爭,該黨由於1917年二月革命而一度偏離了方向。

這些提綱由列寧在全俄蘇維埃工人士兵代表大會裡面的兩次會議上宣讀,時間是1917年4月4日(按舊俄曆),並於4月7日在布爾什維克黨報《真理報》的第26期上發表。

這些提綱無疑是一顆政治炸彈。在公眾普遍為沙皇制度被推翻而歡欣鼓舞的時期,列寧冷靜而係統地分析了俄國革命正在經歷的階段,並宣布了實現真正和徹底的社會主義革命所需採取的必要步驟。

《四月提綱》呼籲革命者們與二月革命後成立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決裂,並改為要求「一切權力歸蘇維埃」——這些由工人和農民代表組成的委員會是工人政權的萌芽。

對於這項宣言,其他布爾什維克成員的反應是極度震驚。列寧在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中發現自己成了獨身一人的少數派。

但列寧的政治權威如此之高以及才華如此之橫溢,他單憑一己之力就說服了布爾什維克黨接受他的政治路線。透過這樣做,他為黨在那年十月領導工人階級奪取政權做好了準備。

如果沒有列寧的干預,十月革命就永遠不會發生。整個歷史進程將會被改寫。正是在這個歷史關頭,像列寧這樣的偉人能在歷史上發揮決定性的作用。

雙重政權

1917年2月23日,彼得格勒的紡織女工自發性地發起了一場罷工,引發了一波起義浪潮。這場起義在五天內就推翻了令人厭惡的沙皇尼古拉。

這些女工抗議災難性的戰爭、高昂的生活成本和糟糕的工作條件,以一種連社會民主派活動家(當時意味著馬克思主義者)都感到驚訝的速度動員了工廠工人。

這項行動伴隨著群眾集會和示威遊行。到2月27日,城市的大部分已經落入工人和士兵手中。

群眾借鑒了1905年革命的經驗,立即建立了蘇維埃:工農的委員會。

實際上,蘇維埃掌握了實權。然而,蘇維埃的領導權掌握在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手中,他們無意代表群眾掌權。

相反,這些領導者將權力交給了由自由派組成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這些自由派最終代表了地主和資本家的舊制度。

1917年2月23日,彼得格勒女紡織工人的自發性罷工引發了一波起義浪潮,推翻了沙皇。 // 圖片來源:公共領域
1917年2月23日,彼得格勒女紡織工人的自發性罷工引發了一波起義浪潮,推翻了沙皇。 // 圖片來源:公共領域

臨時政府從一開始就意圖破壞革命。他們僅在上層進行了一些表面性的美化,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社會。

甚至一度有消息透露,臨時政府打算重新邀請最近被廢黜的沙皇回歸掌權!

彼得格勒蘇維埃的律師和副主席亞歷山大·克倫斯基被任命為新的臨時政府主席。

諷刺的是,克倫斯基在前一時期對沙皇政府來說一定會被認為太過激進。但正如革命運動中常見的情況,出於絕望,俄國資產階級試圖將這位領導人納入自己的行列,以抑制和安撫群眾。

臨時政府使用了改良派領導人今天依然在使用的、所有那些相同的論點。以「團結」和「捍衛民主」的名義,他們利用自己的權威抑制群眾。他們聲稱,工人階級無法獨自改變社會,而必須對資產階級施加“壓力”,迫使其按照工人的利益行事。

在俄國出現了一種被稱為「雙重政權」的矛盾局面。兩種截然相反的政府形式同時存在:一種代表工人階級,一種代表資產階級。

這種局面不能──也不會──無限期地持續下去。雙重政權本質上是不穩定的、過渡的,只能透過在互相對立的階級之間的一邊取得徹底勝利來解決。

因此,這種局勢持續的時間越長,對革命的威脅就越嚴重。

布爾什維克與1917年

二月革命讓所有工人組織都感到意外。革命發生時,列寧還在瑞士蘇黎世流亡:事實上,所有主要的布爾什維克領導人此時也不在彼得格勒,例如,史達林和加米涅夫被流放在西伯利亞。

得知革命消息後,列寧立即著手尋找返回俄國的方式;同時,在國內,二月革命釋放了政治犯。史達林和加米涅夫隨後也從西伯利亞返回——諷刺的是,這使布爾什維克黨進一步向右轉。

在列寧仍在流亡期間,由史達林和加米涅夫代表的領導階層屈服於公眾輿論的壓力。 //圖片來源:公共領域
在列寧仍在流亡期間,由史達林和加米涅夫代表的領導階層屈服於公眾輿論的壓力。 //圖片來源:公共領域

布爾什維克黨的普通黨員對臨時政府有一種健康的、本能的不信任。然而,代表領導階層的史達林和加米涅夫,當列寧仍在流亡時,屈服於公眾輿論的壓力和席捲全國的樸素樂觀情緒。

《真理報》這份布爾什維克黨報拒絕批評臨時政府及其繼續帝國主義戰爭的行為。

如同每一個革命運動一樣,自由派施加的所謂「團結」的壓力巨大,這使得毫無準備的布爾什維克黨陶醉其中。

這甚至達到了這樣一個地步,即在布爾什維克黨的三月會議上,出席者當時積極考慮將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兩黨合併。

《遠方來信》

列寧聽到布爾什維克對二月革命的反應後感到震驚。他要求工人階級與自由派決裂,奪取屬於自己的權力。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在紐約流亡的列昂·托洛斯基也獨立得出了與列寧完全相同的結論。

列寧在1917年3月寄出了他的《遠方來信》:這是重新武裝布爾什維克黨的鬥爭的開端,也是《四月提綱》的前奏。

在當時寫給《真理報》的信中,列寧試圖讓同志們認清沙皇被推翻後那一陣子歡欣鼓舞背後的真實情況。

他強調,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無法結束帝國主義戰爭,因為資產階級本身與英法帝國主義者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且有自己的帝國主義算盤。

列寧聽聞布爾什維克對二月革命的反應感到震驚。 // 圖片來源:公共領域
列寧聽聞布爾什維克對二月革命的反應感到震驚。 // 圖片來源:公共領域

他指出,持久的民主和平——而非帝國主義的、不公正的和平,其只能導致另一場戰爭——只能透過國外及俄國的無產階級革命來實現。

他聲稱,臨時政府正努力恢復資產階級權力。不應該支持它或自由派,也不應該與孟什維克等有綱領性分歧的政黨統一。

列寧解釋說,蘇維埃代表了工人權力的萌芽。但是,必須在一個具體的綱領下團結大多數工人和農民,以執行俄國革命的實際任務,如土地和銀行的國有化。

必須剝奪舊國家機器的權力(這個舊機器將被打碎),並將其移交給一個新的無產階級國家。這些信件的內容與布爾什維克官方路線截然不同。

布爾什維克官方領導層因列寧的立場以及其與他們的分歧而感到尷尬,以至於《真理報》在經過嚴格審查,去除了列寧反對與孟什維克達成協議和統一的所有段落後,才發布了他的第一封信。第二封、第三封和第四封信甚至未被發表!

列寧重新武裝布爾什維克

經過多次談判,以及經由德國返回俄國的漫長旅程後,列寧最終抵達彼得格勒的芬蘭站,受到俄國國民眾的熱烈歡迎。

他一到達就立刻背離了前來用鮮花迎接他的蘇維埃領導人,並對臨時政府發起了激烈的抨擊。

從這裡開始,列寧展開了一場獨自一人轉變布爾什維克黨方向的鬥爭,高舉「一切權力歸蘇維埃」的著名口號。這是一場讓布爾什維克黨為爭取政權做準備的戰鬥。

但這個口號意味著什麼?

當時蘇維埃處於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的控制之下。布爾什維克是少數派。沒有蘇維埃的領導人相信工人階級應該掌權。甚至像蘇漢諾夫這樣的左翼孟什維克也持同樣的觀點。

這些領導人的角色是硬撐起臨時政府,而反動勢力在它的背後聚集力量,準備對工人階級發動攻勢。

列寧的口號的實質是主張讓支持自由派的蘇維埃領導人真的代表工人階級奪權,儘管布爾什維克在蘇維埃里面處於少數派地位。如果蘇維埃這樣做了,這將把政權完全和平讓渡給工人階級,並不會有後來七月危機和科爾尼洛夫政變的暴力事件。

然而,列寧知道,這正是蘇維埃領導人最不願意做的事。因此,這個口號旨在幫助贏得群眾對布爾什維克立場的支持;不是通過簡單粗暴地譴責許多工人仍然信任的領導人,而是通過向工人展示他們的領導人完全可以——但拒絕——用蘇維埃的權力做些什麼。

這不僅暴露了這些領導人,也向支持他們的工人表明,布爾什維克不是宗派主義者,他們只想讓工人掌握政權。

《四月提綱》

正如列寧所解釋的:“每一場革命的基本問題都是國家權力的問題。”

列寧從一開始就知道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無法完成俄國革命。因此,必須推翻它。列寧參加了四月會議並全面闡述了他的論點。

列寧參加了四月會議並全面闡述了他的論點/ 圖片來源:公共領域
列寧參加了四月會議並全面闡述了他的論點/ 圖片來源:公共領域

但他也理解,臨時政府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得到了代表大多數群眾意願的蘇維埃的支持。因此,布爾什維克的任務是在群眾中和蘇維埃內贏得具有決定性的多數支持。

但首先,必須將布爾什維克黨引導到正確的道路上。列寧的觀點震驚了幾乎所有無法自行評估情勢的布爾什維克領導人。

黨內存在分歧和混亂。黨的領導者並沒有提供明確的立場。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史達林都反對列寧的觀點。

在所有社會民主黨的會議上,波格丹諾夫宣稱列寧一小時的演講是「一個瘋子的胡言亂語」。列寧同樣被普列漢諾夫、米留科夫和所有社會民主黨領袖譴責。

實際上,列寧被徹底孤立。然而,他不為所動,第二天參加了四月會議,並全面闡述了他的論點。以下是他提出的幾點:

  1. 臨時政府,如同沙皇政府一樣,是帝國主義的。因此,所進行的戰爭依然是帝國主義戰爭。只有在工人階級掌權後,才能支持革命戰爭。沒有推翻資本主義,就無法實現真正的民主和平。
  2. 俄國革命正從第一階段過渡到第二階段,第一階段政權被移交給了資產階級,第二階段政權必須放在無產階級和最貧困農民手中。
  3. 不支持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必須揭露它為「資本家政府」。
  4. 此刻布爾什維克在蘇維埃中是少數派。因此,有必要「耐心、有系統地、持續地」解釋其他黨派的錯誤,以及將權力完全移交給蘇維埃的必要性,群眾將透過經驗認識到這一點。
  5. 工人階級絕不是一個議會共和國,而是要由工人、農業勞動者和農民代表組成的蘇維埃共和國。沒有常備軍,而是武裝人民。選舉官員應可被撤換,並領取普通工人的薪水。
  6. 沒收所有土地莊園,將國內所有土地國有化,由蘇維埃分配。
  7. 將所有銀行合併為一個國有化的銀行,由蘇維埃控制。
  8. 將社會生產和產品分配置於蘇維埃的控制之下。
  9. 召開黨代表大會,更改黨綱關於帝國主義戰爭、國家和最低綱領的內容,並將黨名改為共產黨。列寧看到大多數社會民主黨人背叛了無產階級革命,認識到需要摒棄被玷污了的「社會黨」名號,採用無瑕的共產主義旗幟
  10. 一個新的革命性國際組織。對列寧而言,俄國革命從未僅僅是一場局限於一個國家內的事件——它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開始,這是保證俄國革命成功的唯一方式。

教條還是革命

正如列寧所指出的,群眾總是比任何革命組織更具革命性。因此,他將最猛烈的批評留給了猶豫不決的布爾什維克黨領導層。

如果列寧在領導階層中仍處於少數派,他威脅要將他的批評直接帶到布爾什維克黨的基層。三天后,《四月提綱》在《真理報》上發表,只署了列寧的名字。

「老布爾什維克」透過機械地生搬硬套列寧的舊公式做出回應——這些公式已被事件淘汰。

加米涅夫在《真理報》上,依靠列寧過時的「無產階級和農民的民主專政」舊公式回應列寧。列寧果斷回應,指出有必要打破意識形態上的僵化,正視現實情況。

在俄國的雙重政權實際上意味著:政權透過臨時政府已經移交給了資本家,所以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已經「完成」;同時,萌芽期的工人國家透過蘇維埃已經形成,卻又將自己重新束縛於資產階級。

唯一可能的結果要不是臨時政府下的徹底反革命,就是完全過渡到工人權力──一個蘇維埃政府,並實行社會主義革命。

老布爾什維克領導人將馬克思主義視為一種僵硬的教條和一套鐵律。他們強行扭曲對現實的認識和結論以適應公式,而不是讓公式適應現實。

一次又一次,過時的公式和觀點必須根據情況改變或廢除。正如列寧所說:「理論,我的朋友,是灰色的,但生命之樹永遠翠綠。」

準備奪權

隨著老布爾什維克們越來越遠離他,列寧的思想與托洛斯基的思想自然統一起來。在這段時期,一些布爾什維克甚至指責列寧搞「托洛斯基主義」!

儘管完全獨立於列寧,托洛斯基主張與他一模一樣的事:讓工人階級在第二次革命中奪取權力。 1917年5月,托洛斯基回到俄國後,與布爾什維克在言行上保持高度團結。托洛斯基在同年稍後正式加入布爾什維克,這個延遲只是為了爭取4000人的「區聯派」團體(經列寧同意)加入布爾什維克。

列寧對工廠和工作場所中布爾什維克基層的呼籲立即得到回應。從那裡,他的思想傳達到了兵營中的士兵。

列寧的思想在彼得格勒的布爾什維克會議上得到了認可。經過三週的短暫但激烈的鬥爭,列寧從先前完全孤立的位置贏得了布爾什維克黨內多數人的支持。

《四月提綱》和列寧重新定向布爾什維克黨的干預被證明是俄國乃至世界歷史上的決定性時刻之一。透過他的超凡的政治才華和權威,列寧使俄國革命免於極大概率逃不掉的災難。

布爾什維克黨從四月會議召開了之後,成為了一個團結和強大的整體。從這裡開始,數十萬工人加入了黨的行列。舞台已為奪取權力做好準備。

然而,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領導人的無作為和猶豫不決導致了政治局勢向反革命傾斜。極端反動派將軍科爾尼洛夫組織了一次政變——或者說,試圖進行政變。

領導反對科爾尼洛夫政變的鬥爭任務落在了布爾什維克工人的肩上,他們最終勝利完成任務。在這過程中,他們贏得了大多數工人階級的支持。

基於「一切權力歸蘇維埃」的口號,布爾什維克逐一在全國的每個主要蘇維埃中取得多數。

正是這為十月革命和歷史上第一個真正的工人國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火花》是革命共產國際(RCI)的台灣網站。我們是一個為世界各地社會主義革命奮鬥的革命馬克思主義組織。如果您認同我們的理念並有興趣加入我們,可以填寫「加入我們」的表格,致信marxist.tw@gmail.com,或私訊「火花-台灣革命共產主義」臉頁,謝謝!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