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危機的成因是消費不足,還是生產過剩?
“馬克思所說的資本主義的矛盾是什麼意思?”在《金融時報》上撰文的右翼經濟學家塞繆爾·布裡坦(Samnuel Brittan)問道。”基本上,這個體系產生了不斷擴大的商品和服務流動,而貧窮的無產階級化人口卻買不起。大約20年前,在蘇聯體系崩潰之後,這個觀點似乎已經過時了。但在財富和收入集中度提高之後,它需要重新審視。” [1]
隨著資本主義危機的回歸,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重新產生了興趣。即使是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也不得不越來越多地對馬克思的思想進行評論,哪怕只是否定。財經報刊上幾乎沒有一天不在提到馬克思的。不足為奇的是,這種興趣的增加起到了關注馬克思的經濟危機理論的作用。(按:本文原文發表於2012年8月30日)
這種興趣使圍繞著 “消費不足論 “對危機的解釋的爭論再度升溫。”消費不足論 “籠統地把資本主義的困難,特別是在危機條件下的困難,與經濟中的需求不足聯系起來。根據這一理論,資本主義有一種內在的傾向,即生產的東西遠遠超過消費所能吸收的數量。現代 “消費不足 “理論與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有著密切的聯系,凱恩斯認為 “有效 “需求不足的問題可以通過國家的干預,通過赤字支出來解決。
“消費不足”理論經常與馬克思的思想相混淆。但馬克思早就解釋過這些與他的理論是不一樣的。雖然消費不足對群眾來說肯定存在,任何工人都可以證明,但它不是資本主義危機的直接原因。
把 “消費不足 “作為危機原因的思想早於凱恩斯,甚至早於馬克思。在羅伯特·歐文(Robert Owen)等偉大的烏托邦社會主義者的著作中就可以找到它的影子。然而,這些觀點最著名的支持者是讓·查爾斯·西斯蒙第(Jean Charles Sismondi,1773·1842)、托馬斯·馬爾薩斯(Thomas Malthus,1766·1834)和約翰·卡爾·羅德貝斯(Johann Karl Robertus,1805·1875)。
該理論最一致、最完善的版本,也是最不庸俗的版本,是由西斯蒙第提出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 “用消費水平低來解釋危機,起源於西斯蒙第,在他那裡,這種解釋還有一定的意義。”[2]這種 “一定意義 “也得到了馬克思的認可,從他的有關著作中可以看出。
西斯蒙第的主要著作《政治經濟學新原理》出版於1819年。在這本書中,他認為,普遍的危機是由於產能過剩造成的,而產能過剩又是由於商品的交換價值與社會的需要和願望相分離造成的。西斯蒙第認為,商品生產過剩並不是因為生產高於人類需要的滿足,而是因為收入分配不當和群眾的貧困,導致社會需求不足。簡而言之,工人階級沒有得到足夠的工資來買回他們生產的商品,這在資本主義下總是如此。
薩伊定律
雖然是片面的,但西斯蒙第的這一假設並非完全錯誤。事實上,他提出了相當多正確的看法,這些看法也為馬克思所接受。例如,正是西斯蒙第指出了讓·巴蒂斯特·薩伊(Jean Baptiste Say)的錯誤(後者則得到詹姆斯·穆勒(James Mill)和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的支持),即每個賣方都會遇到相應的買方(”薩伊定律”),因此他們認為普遍的生產過剩是不可能的。按照他們的說法,經濟總會達到均衡,但事實顯然不是這樣。這種庸俗的均衡 “理論”是 “有效市場假說”的真正起源,它指出,經濟在沒有援助的情況下會達到最佳狀態。這是現代政治經濟學的信條··直到2008·9年建生產力經歷了即使袋內最大的崩潰後,暴露了它的虛假性。
與薩伊等庸俗的否定危機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不同,西斯蒙第明白,危機是商品生產過程中固有的。但是,他對資本主義危機的現實性質的認識雖然比較先進,但也是有限且相當片面的。資本主義的真正性質和中心矛盾雖然明確存在,但他還是沒有看到。盡管西斯蒙第有不足之處,但馬克思還是對他表示敬意,認為他是古典經濟學家中的一位獨創性的思想家,他正在努力爭取對資本主義及其危機趨勢的認識。在這方面,他比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傑出代表大衛·李嘉圖更加高明。
馬克思寫道:
“西斯蒙第深刻地感覺到,資本主義生產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它的形式——它的生產關系——促使生產力和財富不受拘束地發展;另一方面,這種關系又受到一定條件的限制,生產力愈發展,這種關系所固有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商品和貨幣、買和賣、生產和消費、資本和雇佣勞動等等之間的矛盾就愈擴大。”
馬克思接著說:
“他特別感覺到了這樣一個基本矛盾:一方面是生產力的無限制的發展和財富的增加——同時財富由商品構成並且必須轉化為貨幣;另一方面,作為前一方面的基礎,生產者群眾卻局限在生活必需品的範圍內。因此,在西斯蒙第看來,危機並不像李嘉圖所認為的那樣是偶然的,而是內在矛盾的廣泛的定期的根本爆發。”[3]
馬克思在承認西斯蒙第的巨大貢獻的同時,仍然很清楚地認識到他的缺點和局限性,就像所有古典經濟學家一樣:
“他中肯地批判了資產階級生產的矛盾,但他不理解這些矛盾,因此也不理解解決這些矛盾的過程。不過,從他的論據的基礎來看,他確實有這樣一種模糊的猜測:對於在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發展起來的生產力,對於創造財富的物質和社會條件,必須有占有這種財富的新形式與之適應;資產階級形式只是暫時的、充滿矛盾的形式,在這種形式中財富始終只是獲得矛盾的存在,同時處處表現為它自己的對立面。”[4]
馬爾薩斯
馬爾薩斯對西斯蒙第已經寫過的東西沒有任何新的補充。馬爾薩斯這個大庸人和反動的辯護士企圖粗糙地利用這些論點為”貴族、教會、食稅者、土司等”人士利益辯護。馬克思指稱馬爾薩斯剽竊了亞當·斯密的弱點,並扭曲了西斯蒙第。[5]
馬克思是在對所有古典經濟學家,特別是其主要代表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等人進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和批判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關於資本主義危機的思想。雖然馬克思沒能寫出一本關於資本主義危機的專門著作,但他的危機理論貫穿於他的經濟著作中,特別是在《資本論》和《剩餘價值論》內。
利潤率
有些人錯誤地把利潤率下降的趨勢歸結為資本主義危機的真正原因,但這是不正確的,馬克思從來沒有這樣認識過。雖然它無疑是資本主義下的一個重要趨勢,但它是作為一種長期的趨勢來運作的,並持續擠壓著整個體制。馬克思用非常精確的語言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即起反作用因素把這種規律轉化為一種傾向,並把它獨特地描述為 “這種雙重法律”。他接著解釋道:”所以,這個規律只是作為一種趨勢發生作用;它的作用,只有在一定情況下,並且經過一個長的時期,才會清楚地顯示出來。”[6]
利潤率下降的時期在過去發生過數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漫長的資本主義上升期即將結束時,情況就是這樣。但也出現過利潤率長期上升的時期,如過去30年。因此,我們必須從其他地方尋找對危機的解釋,馬克思在其大量的政治經濟學著作中揭示了這一點。
在被恩格斯描述為“《資本論》第四卷”的《剩餘價值理論》中,馬克思對資本主義面臨的基本矛盾作了明確的概括:
“但是,資產階級的生產,由於它本身的內在規律,一方面不得不這樣發展生產力,就好像它不是在一個有限的社會基礎上的生產,另一方面它又畢竟只能在這種局限性的範圍內發能生產力,——這種情況是危機的最深刻、最隱秘的原因,是資產階級生產中種種尖銳矛盾的最深刻、最隱秘的原因,資產階級的生產就是在這些矛盾中運動,這些矛盾,即使粗略地看,也表明資產階級生產只是歷史的過渡形式。
“例如,西斯蒙第就把這一點相當粗略地但還是正確地把握為為生產而生產和分配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使生產力的絕對發展成為不可能。其次,這一點被例如西斯蒙第粗淺地但又相當正確地看成是為生產的生產同因此[即因為為生產的生產,而不是為工人生產者的生產。——(馬恩中文全集編者注)]而排除了生產率的絕對發展的分配之間的矛盾。”[7]
馬克思多次指出,資本主義危機的最終原因是生產過剩。但這不是相對於人們需要或想要的東西而言的生產過剩。在市場經濟中,生產過剩僅僅指的是可以獲利出售的東西。馬克思解釋道:
“例如,英國人為了開辟市場,不得不把他們自己的資本貸到國外去。在生產過剩、信用制度等上,資本主義生產力圖突破它本身的界限,超過自己的限度進行生產…由此就產生了危機,它同時不斷驅使資本主義生產突破自己的界限,迫使資本主義生產飛速地達到——就生產力的發展來說——它在自己的界限內只能非常緩慢地達到的水平。”[8]
馬克思在他的其他著作中一再重申這一點。”至於專門談到生產過剩,那它是以資本的一般生產規律為條件:按照生產力的發展程度(也就是按照用一定量資本剝削最大量勞動的可能性)進行生產,而不考慮市場的現有界限或有支付能力的需要的現有界限。”[9]
再生產過程
同樣,在《資本論》第二卷中,馬克思解釋道:
“資本主義生產所生產出的商品量的多少,取決於這種生產的規模和不斷擴大生產規模的需要,而不取決於需求和供給、待滿足的需要的預定範圍。在大量生產中,直接購買者除了別的產業資本家外,只能是大商人。在一定的界限內,盡管再生產過程排出的商品還沒有實際進入個人消費或生產消費,再生產過程還可以按相同的或擴大的規模進行。商品的消費不進入這個商品從中出來的資本循環。例如,紗一旦賣出,不論賣出的紗起初變成什麼,紗所代表的資本價值的循環便可以重新開始。產品只要賣出,在資本主義生產者看來,一切就都正常。他所代表的資本價值的循環就不會中斷。”
馬克思接著解釋,這種擴張使整個再生產過程得以完成。然而,這些商品堆積起來,躺在專賣者手裡賣不出去,仍然在市場上流通。馬克思寫道:
“這時,商品的潮流一浪一浪湧來,最後終於發現,以前湧入的潮流只是表面上被消費吞沒。商品資本在市場上互相爭奪位置。後湧入的商品,為了賣掉只好降低價格出售。以前湧入的商品還沒有變成現金,支付期限卻已經到來。商品持有者不得不宣告無力支付,或者為了支付不得不給價就賣。這種出售同需求的實際狀況絕對無關。同它有關的,只是支付的需求,只是把商品轉化為貨幣的絕對必要。於是危機爆發了。它不是表現在消費需求,即個人消費需求的直接縮減上,而是表現在資本對資本的交換,即資本再生產過程的縮減上。”[10]
同樣的觀點在《資本論》第三卷中再次得到重申,在這裡,馬克思(再一次)強調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一切真正的危機的最根本的原因,總不外乎群眾的貧困和他們的有限的消費,資本主義生產卻不顧這種情況而力圖發展生產力,好像只有社會的絕對的消費能力才是生產力發展的界限。”[11]
生產過剩
一些 “聰明 “人試圖繞過對危機的這一明確解釋,聲稱馬克思的這句話是一個孤立的短語,是一個 “描述”,或者 “僅僅是一句空話”。但是,即使是對他的著作進行最粗略的考察,也會發現事實並非如此。這種解釋絕非孤立的、偶然的言論,事實上,它是馬克思危機理論的絕對核心。這個理論的基礎不是 “消費不足 “理論,因為這種理論充其量是完全片面的,而是資本主義下生產過剩這一核心矛盾。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已經暗示了這一原因,在《共產黨宣言》中,把生產過剩描述為一種流行病,”在危機期間,發生一種在過去一切時代看來都好像是荒唐現像的社會瘟疫,即生產過剩的瘟疫”。
借用並庸俗化 “消費不足論 “對危機的解釋,與馬克思的生產過剩理論相對立而提出的,正是修正主義者歐根·杜林(Eugene Duhring)。恩格斯指出: “用消費水平低來解釋危機,起源於西斯蒙第,在他那裡,這種解釋還有一定的意義。洛貝爾圖斯從西斯蒙第那裡借用了這種解釋,而杜林先生又以他慣有的膚淺方式從洛貝爾圖斯那裡把它抄襲過來。” [12]
在馬克思的協助下,恩格斯對杜林教授的錯誤思想,包括 “消費不足”的言論進行反駁。由於此答覆相當全面,以至於在德國社會民主黨報上發表的一系列文章,很快就成了一本名為《反杜林論》的書,於1878年首次出版,並已被確立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經典之一。
重要的是,在處理關於資本主義危機的理論問題時,《反杜林論》中的解釋沒有一處提到利潤率下降的趨勢。是的,在這個問題上連只字片語都找不到。一些學術界的 “馬克思主義者 “對這種沉默感到極為惱火。他們懊惱道甚至試圖辯解說,恩格斯的觀點與馬克思的觀點並不一致,換句話說,恩格斯並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
這方面的典型是M.C.霍華德教授(M.C. Howard)和經濟學高級講師J.E.金恩(J.E. King),他們在《馬克思經濟學史》(History of Marxian Economics)中告訴我們,恩格斯 “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解釋馬克思的思想”,”在提供一個距連貫性的經濟危機理論方面,他並不比馬克思更接近”。然後,這些學識淵博的批評家告訴我們。”事實上,由於忽視了利潤率下降的趨勢,他(恩格斯)放棄了馬克思危機理論中的一個主要部分, 盡管在這一點上,1929年之前幾乎所有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都追隨他。” 他們的結論是:”關於他(恩格斯)自己後來的思想是否構成一種獨特的’恩格斯主義’的問題,仍然存在著爭議,這種主義以其決定論和將自然科學推理應用於人類歷史的研究,不僅有別於馬克思本人的哲學和分析方法,而且是對立的……可以想像,恩格斯有意識地決定壓制馬克思著作中那些他(到19世紀80年代)極不認同的人文主義傾向。” [13]
這些都是毫無根據的捏造指控,與事實毫無關系,卻像許多廉價的流言蜚語一樣在大學裡兜售。他們是學術界的一部分,學術界脫離了馬克思主義,但卻試圖通過制造馬克思和恩格斯之間的分歧來樹立自己的形像。他們可能讀過所有正確的書,但他們的觀點對馬克思主義者或其他任何尋求科學解釋的人都沒有什麼用處。
但是,恩格斯真的如他們所言,在他的經典著作《反杜林論》中誤解或歪曲了馬克思的經濟學觀點嗎?這是否定的,而且有一個非常充分的理由。雖然這本書是恩格斯寫的,但完成的草稿是由馬克思閱讀並認可的, 他還為這本書貢獻了一整節。馬克思寫的是哪一節?恩格斯集中精力寫了哲學、歷史和科學,但正如恩格斯承認的那樣,是馬克思自己在《反杜林論》中寫了一長節經濟理論。
由於這本書是在《資本論》草稿完成十多年後寫的,而且馬克思在該書出版後五年左右就去世了,所以《反杜林論》中關於經濟學的部分可以看作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危機的最後思考。當然,這些是他在這個問題上寫的最後材料。
我們將在今後的文章中論述利潤率下降的趨勢,但現在只要指出,《反杜林論》中所表達的觀點代表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立場,盡管修正主義者竭力歪曲他們各自的主張,他們的立場是完全一致的。
《反杜林論》
讓我們看看恩格斯(和馬克思)在《反杜林論》中是怎麼寫的:
“我們已經看到,現代機器的已經達到最高程度的改進的可能性,怎樣由於社會中的生產無政府狀態而變成一種迫使各個工業資本家不斷改進自己的機器、不斷提高機器的生產能力的強制性法令。對資本家來說,擴大自己的生產規模的單純的實際可能性也變成了同樣的強制性法令。大工業的巨大的擴張力——氣體的膨脹力和它相比簡直是兒戲——現在在我們面前表現為不顧任何阻力的、在質量上和數量上進行擴張的需要。” [14]
在描述了資本主義下生產力在強制法的推動下無情地增長之後,恩格斯接著解釋了困擾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即商品的不斷湧出,最終衝向市場的極限:
“這種阻力是由大工業產品的消費、銷路和市場形成的。但是,市場向廣度和深度方面擴張的能力首先是受完全不同的、力量弱得多的規律支配的。”
在這裡,恩格斯(和馬克思)描述了生產和消費之間開辟的一條縫隙,這條縫隙是由不同的規律運作的,有些規律比其他規律更有活力:“市場的擴張趕不上生產的擴張。衝突成為不可避免的了…所以它就成為周期性的了。資本主義生產產生了新的“惡性循環”。[15]他在1886年11月的《資本論》英文版序言中也提出了同樣的觀點: “生產力按幾何級數增長,而市場最多也只是按算術級數擴大。”
那麼,資本主義下危機的特點是什麼呢?恩格斯解釋道:”這些危機的性質表現得這樣明顯,以致傅立葉把第一次危機稱為crise plethorique即由過剩引起的危機時,就中肯地說明了一切危機的實質。” [16]換句話說,它們是生產過剩的危機。
這只是重復了馬克思在其他地方的解釋。 例如,在《資本論》第一卷中。”工廠制度的巨大的跳躍式的擴展能力和它對世界市場的依賴,必然造成熱病似的生產,並隨之造成市場商品充斥,而當市場收縮時,就出現癱瘓狀態。工業的生命按照中常活躍、繁榮、生產過剩、危機、停滯這幾個時期的順序而不斷地轉換。” [17]
恩格斯在解釋馬克思主義危機理論時,拆穿了杜林用 “群眾消費不足”來解釋危機的企圖。恩格斯把”消費不足”(在階級社會中一直都存在,是群眾貧窮的結果)和只適用於資本主義的生產過剩現像明確區分開來。
使用價值
前資本主義社會是自然經濟,主要以生產使用價值為基礎。在這些社會中,生產過剩現像是不為人知的,它們遭受著相反的問題,即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和自然災害(干旱、瘟疫、瘟疫等)以及戰爭,這些社會容易發生的使用價值稀少而造成的消費不足問題。
那麼,生產過剩是資本主義所特有的,不存在於其他社會。它產生於市場經濟和商品生產的無政府規律。在資本主義下,生產力已經革命化到了這樣的程度,如果合理地計劃和組織生產,它們完全可以滿足社會的基本需要。它們已經完全超越了資本主義制度和私有制。
在合理的生產計劃的基礎上,勞動生產率,以及隨之而來的絕大多數人的生活水平,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得到極大的提高。問題是,在資本主義下,生產不是合理的計劃,而是以利潤最大化為導向,由盲目的市場力量主導。在這裡,我們面臨著社會生產與個人占有的矛盾,資本家占有工人階級社會勞動所生產的財富。
資本主義下之所以會出現生產過剩,是因為無限擴大生產的動力周期性地與市場經濟的有限局限性發生了衝突。很多人想要和需要東西,但沒有錢買。按照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說法,他們缺乏 “有效需求”。這種生產過剩的奇怪現像,即生產出來的商品、出售的商品賣不出去,歸根結底是由於工人階級不能買回自己生產的全部價值。利潤是工人階級的無償勞動。這種狀況從任何理智的角度看都是不合理的,而是源於市場經濟的無政府狀態和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結構。
“消費不足”在資本主義下也是存在的,任何一個屬於工人階級的人都可以作證。剩餘價值不可能來自機器或建築物,它們只是把自己的價值轉移到商品上。只有人類的勞動才能產生新的價值。工人階級在工資中得到的價值低於他們生產的價值。這種無報酬的勞動是剩餘價值的來源,被資本家占有。工人永遠也買不回他們生產的東西,因為他們得到的東西只夠維持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正如馬克思所解釋的那樣,問題不在於解釋為什麼會有危機,而在於解釋為什麼從第一天開始,資本主義下就沒有永久的危機。
但是,資本主義制度通過把經濟分成兩大部門來規避這個”需求”不足的問題:第一部門生產消費品,第二部門生產資本品(生產資料)。
馬克思解釋:
“一部分資本家生產的商品直接加入工人的消費;另一部分資本家生產的商品或者只是間接地加入工人的消費(就這種商品作為原料和機器等等加入生產生活必需品所需的資本而言),或者根本不加入工人的消費,因為它們只加入非工人的收入。”[18]
只要占有剩餘價值的資本家階級把剩餘價值拿出來,再投資於更多的新機器、建築物和一般基礎設施,這個制度就可以發展,但代價是為新的生產過剩危機做准備。換句話說,資本主義制度通過生產的兩個部門之間的相互作用,創造了自己的市場,暫時克服了這一固有的矛盾。唯一的問題是,這種產能的增加會生產出更多的消費品,而這些消費品最終是賣不出去的,於是我們就出現了新的危機。然而,經濟不景氣所產生的資本價值的宰割,為新的繁榮期奠定了基礎,但反過來,又在更高層次上再現了矛盾。這在資本主義下,采取的是繁榮與蕭條循環的形式。
無限擴張
因此,工人階級缺乏購買力只是問題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資本家不斷地通過收割從工人階級的無償勞動中提取的盈余來實現無限擴張。這種辯證的矛盾是資本主義制度的核心。這種無節制的積累和生產的動力,遲早會觸及消費的極限。在這裡,我們有一個為生產而生產,為積累而積累的制度,正如馬克思所解釋的那樣。為了銷售這些泛濫的商品,資本家被迫把價格降到生產價格以下,結果是虧損,利潤下降,很可能破產。這就驅趕了較弱的資本家,並為新的繁榮做准備,以較高的利潤率為基礎。
“群眾的消費水平低,他們的消費僅僅限於維持生活和延續後代所必需的東西,這並不是什麼新的現像,”恩格斯解釋道,“自從有了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以來,這種現像就存在著。”然而,生產過剩的危機是一種新現像,它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才出現的。“因此,群眾的消費水平低,也是危機的一個先決條件,而且在危機中起著一種早已被承認的作用;但是它既沒有向我們說明過去不存在危機的原因,也沒有向我們說明現時存在危機的原因。”
接著,他又在資本主義生產形式中解釋了原因,其特點是 “由生產過剩所引起的、爆發於危機中的普遍的商品滯銷,只是最近五十年來才變得明顯”。[19]
馬克思主義的危機理論是建立在一個辯證矛盾的基礎上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特有的無限的生產動力與群眾因社會地位而產生的有限消費相結合。因此,資本主義就像一個人鋸掉他所坐的樹枝。它一邊創造市場,一邊破壞市場,從工人階級身上榨取越來越多的剩餘價值,同時企圖把工資壓到最低限度。恩格斯解釋道:”落到工人階級手中的那一部分(按人口計算)或者增加得很慢和很少,或者是一點也不增加,並且在某些情況下甚至還會縮減。”[20]這又成為市場擴大的障礙,從而成為剩餘價值實現的障礙,正如我們在目前這個長期撙節緊縮時期所看到的那樣。
壓低工資
資本家作為一個整體,自然希望看到市場擴大。每一個資本家都樂於看到所有競爭者提高工人的工資以刺激需求。然而,當涉及到自己的工人時,他們為了降低成本,增加利潤,卻堅決要壓低工資。所以資本家們在競爭的驅使下,最後都試圖壓低工資,從而降低需求。恩格斯解釋說:”產品支配著生產者”。[21]他們都陷入了資本主義的這種矛盾之中。
恩格斯在對杜林的一記抨擊中指出:”只有極其厚顏無恥的人才會用英國群眾的消費水平低,而不用英國紡織工業產品的生產過剩,來解釋目前棉紗和棉布的普遍滯銷。”[22]
應當指出,這種觀點與被稱為 “消費不足論者 “的各派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特別是凱恩斯主義者的立場毫無共同之處。
馬克思本人在比反杜林早十年左右寫的《資本論》第二卷中就曾批判過把 “消費不足 “作為危機原因的概念。他解釋說,消費本身(或者說缺乏消費)並不是根本原因。如果是這樣的話,就可以通過提高群眾的購買力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正是凱恩斯主義者的錯誤論點。馬克思對此作了如下回答:
“認為危機是由於缺少有支付能力的消費或缺少有支付能力的消費者引起的,這純粹是同義反復。除了需要救濟的貧民的消費或“盜賊”的消費以外,資本主義制度只知道進行支付的消費。商品賣不出去,無非是找不到有支付能力的買者,也就是找不到消費者(因為購買商品歸根結底是為了生產消費或個人消費)。”
“但是,如果有人想使這個同義反復具有更深刻的論據的假像,說什麼工人階級從他們自己的產品中得到的那一部分太小了,只要他們從中得到較大的部分,即提高他們的工資,弊端就可以消除,那末,我們只須指出,危機每一次都恰好有這樣一個時期做准備,在這個時期,工資會普遍提高,工人階級實際上也會從供消費用的那部分年產品中得到較大的一份。按照這些具有健全而“簡單”(!)的人類常識的騎士們的觀點,這個時期反而把危機消除了。“[23]
換句話說,工資往往在經濟繁榮的高峰期上升,而在經濟衰退前不久,勞動力往往供不應求。因此,不能認為需求不足是造成生產過剩危機的真正原因。
恰恰是凱恩斯主義者認為,危機是由於缺乏 “有效需求”(”消費不足”)造成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應該提高工資或國家支出。左翼改良派經常提出這種凱恩斯主義的論點,作為解決當前危機的辦法。我們當然贊成提高工資,但認為這樣就能解決資本主義危機的想法是完全錯誤的。事實上,增加工資只會蠶食利潤,促使資本家減少投資和生產,從而抵消這一措施的效果。憑空創造需求是不可能的。資本主義的規律是由包括勞動能力在內的商品生產體系決定的。要求國家 “創造 “需求,也是烏托邦式的。試圖用印刷機來 “創造 “貨幣,沒有額外的生產支持,只會助長通貨膨脹,減少工人的收入。國家增加支出的唯一其他方法是通過稅收進一步分得剩餘價值的一部分。同樣,這將意味著要麼削減利潤,這將阻止資本家投資,要麼向工人階級征稅,這將削減消費,從而減少需求。他們借錢(赤字融資)就得連本帶利地還錢。歸根結底,這樣的解決方案只是加劇了資本主義的問題,而不是解決這些問題。這是一個進退兩難的情況。
“資本家自己也由於資本的猛烈積聚而感覺到這一事實,這種積聚是在危機期間通過許多大資本家和更多的小資本家的破產實現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全部機構在它自己創造的生產力的壓力下失靈了。它已經不能把這大批生產資料全部變成資本;生產資料閑置起來,因此,產業後備軍也不得不閑置起來。生產資料、生活資料、待雇的工人——生產和一般財富的一切因素,都顯得過剩。但是,這種“過剩成了貧困和匱乏的源泉”(傅立葉),因為正是這種過剩阻礙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變為資本。”[24]
在他生命的最後的一段日子了,恩格斯在1891年為馬克思的《雇佣勞動與資本》寫的導言內,再次回到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這篇文章本來可以用來描述當今世界的形勢。因此,在危機這個問題上,我們讓他來完結這場論戰:
“這種每天空前大量增長的人類勞動的生產率,終於造成一種定會使當代資本主義經濟陷於滅亡的衝突。一方面是不可計量的財富和購買者無法對付的產品過剩,另一方面是社會上絕大多數人口無產階級化,變成雇佣工人,因而無力獲得這些過剩的產品。社會分裂為人數不多的過分富有的階級和人數眾多的無產的雇佣工人階級,這就使得這個社會被自己的富有所窒息,而同時它的極大多數成員卻幾乎得不到或完全得不到保障去免除極度的貧困。社會的這種狀況一天比一天顯得越加荒謬和越加不需要了。它應當被消除,而且能夠被消除。”[25]
《火花》是國際馬克思主義趨勢組織(IMT)的台灣網站。我們是一個為世界各地社會主義革命奮鬥的革命馬克思主義組織。如果您認同我們的理念並有興趣加入我們,可以填寫「加入我們」的表格,致信marxist.tw@gmail.com,或私訊「火花-台灣革命社會主義」臉頁,謝謝!
注釋
[1]《金融時報》,2011年8月26日。
[2]恩格斯,《反杜林論》,第3編,第3章,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rx·engels/20/005.htm#3
[3]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第3冊,第19章,第12節,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rx·engels/26·3/012.htm
[4]同上
[5]同上
[6]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第14章,《起反作用的各種原因》,第5節,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rx·engels/25/015.htm
[7]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第3冊,第20章,第1節,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rx·engels/26·3/016.htm
[8]同上,第3節,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rx·engels/26·3/018.htm
[9]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第2冊,第17章,第14節,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rx·engels/26·2/010.htm#14
[10]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第2章,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rx·engels/24/004.htm
[11]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第30章,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rx·engels/25/031.htm
[12]恩格斯,《反杜林論》,第3編,第3節,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rx-engels/20/005.htm
[13]H.C.霍華德和J.E.金,《馬克思經濟學史》,英語版第1卷,第17頁
[14]恩格斯,《反杜林論》,第3編,第2節,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rx-engels/20/005.htm#2
[15]同上
[16]同上
[17]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第13章,第7節
[18]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第3編,第19章,第11節,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rx-engels/26-3/index.htm
[19]恩格斯,《反杜林論》,第3編,第3節,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rx-engels/20/005.htm
[20]恩格斯,《雇佣勞動與資本》,1891年導言,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rx/mia-chinese-marx-184904.htm#0
[21]恩格斯,《反杜林論》,第3編,第2節,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rx-engels/20/005.htm
[22]恩格斯,《反杜林論》,第3編,第3節,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rx-engels/20/005.htm
[23]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第20章,第4節,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rx·engels/24/004.htm
[24]恩格斯,《反杜林論》,第3編,第2節,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rx-engels/20/005.htm
[25]恩格斯,《雇佣勞動與資本》,1891年導言,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rx/mia-chinese-marx-184904.ht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