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顧, 理論教材, 組織策略

為列寧辯護

(按:本文是羅布.蘇沃爾於2014年撰寫的文章。由嗶哩嗶哩用戶「赤紅色の小泉同志」原譯,經《保衛馬克思主義》網站發現並校對後發表。)


九十年前,也就是1924年1月21日,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和俄國社會主義革命領袖,弗拉基米爾.列寧(Vladimir Lenin),死於之前刺客的子彈所造成的動脈硬化症。從那時起,就有一場持續的誹謗他的名字和歪曲他的思想的運動,這當中有資產階級歷史學家和辯護者,以及各種改良派、自由派和各種無政府主義者。他們的任務是為了銀行家和資本家的「民主」統治而詆毀列寧、馬克思主義和俄國革命。

一位「中立的」歷史學家安東尼.里德(Anthony Read)甚至在沒有任何實際證據的情況下斷言,列寧在1903年的黨代表大會上是少數派,他只是選擇了「布爾什維克」(俄語中的多數詞)作為「列寧從未錯過助長權力幻覺的機會。」 「因此,布爾什維主義從一開始就建立在謊言的基礎上,開創了今後九十年要遵循的先例。」

里德繼續他的謾罵:「列寧沒有時間進行民主,沒有對群眾的信心,也沒有對使用暴力的顧忌。」

這種虛假的說法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它依賴的不是列寧的著作,而是奧蘭多.菲格斯(Orlando Figes)教授和羅伯特.瑟維斯(Robert Service)教授的著作,這兩位「專家」都是謾罵著列寧布爾什維克和俄國革命是怎樣「邪惡」的專家。他們充滿了膽量,兜售著列寧以某種方式製造斯大林主義的謊言。

同樣的,斯大林主義者把列寧變成了一個無害的偶像,也誹謗他的思想,為他們的罪行和背叛服務。列寧的遺孀克魯普斯卡婭(Krupskaya)喜歡引用列寧在《國家與革命》中的一句話:

 「在歷史上,偉大的革命者的教誨在他們死後曾被歪曲過。一些人把他們變成了無害的偶像,在尊崇他們的名字的同時,也抹滅了革命的光芒。」

1926年,克魯普斯卡婭曾說:「如果列寧現在還活著,那麼他將成為斯大林的階下囚。」

列寧無疑是現代最偉大的革命家之一,他的努力以1917年10月的勝利為方向,他的工作改變了世界歷史的進程。列寧把社會主義革命從理論變為行動。他一夜之間變成了「世界上最令人憎恨(對資產階級來說)和最可愛的人(對勞動人民來說)」。

列寧的青春

1870年,列寧出生在伏爾加河上的辛比斯克,並經歷了俄國歷史的巨變。這個半封建國家被沙皇專制統治。面對這種專制主義,革命知識分子們被「人民意志」(the Peoples’ Will)的恐怖主義手法所吸引。列寧的胞兄亞歷山大.烏里揚諾夫(Aleksandr Ulyanov)因參與暗殺沙皇亞歷山大三世而被絞死。

在這場悲劇之後,列寧因中學畢業排名第一進了喀山大學,不久就因為他的革命活動被開除了。這增加了他的革命信心,導致他最終與馬克思主義者接觸。這也就發展到了列寧對當時在俄國境內流通甚少的馬克思《資本論》的研究,隨後就是研讀恩格斯的《反杜林論》。

列寧與流亡的「勞動解放社」取得了聯繫,該組織由俄羅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普列漢諾夫(Georgi Plekhanov)領導,而他也被列寧認為是他的精神導師。在列寧23歲時,他們從薩馬拉搬到聖彼得堡,組成了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團體之一。

托洛茨基解釋說:

「從他的胞兄被處決,到搬到聖彼得堡,在這短暫卻漫長的六年裡,列寧就是這樣形成了未來的列寧。」「他的人格、人生觀和行為方式的所有基本特徵,都是在他生命的十七歲到二十三歲之間形成的。」

大量的外國投資刺激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國內工人階級的出現。馬克思主義思想以及受其影響而發起的讀書會,醞釀成建立革命的俄國社會民主黨的嘗試。

1895年,列寧在瑞士會見了普列漢諾夫,回國後,他被逮捕、監禁,然後被流放。 1898年舉行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RSDLP)第一次代表大會,但該代表大會遭到突襲,與會者被逮捕。

馬克思主義與布爾什維克主義

在流放結束時,列寧集中精力建立了一份馬克思主義報紙——《火星報》(Iskra)。通過這種方式,《火星報》將馬克思主義確立為左翼的主導力量。它被傳播到俄國,在堅實的政治和理論基礎上,幫助各界團結成為一個統一的全國性政黨。

在這一時期,列寧寫了一本著名的小冊子——《怎麼辦? 》(What is To Be Done?),主張成立一個由專業革命家組成的、並勇於獻身於這一革命事業的政黨。

1903年舉行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火星報》的同志們就是在這場大會確立了黨的主導地位的。然而在會議後期,列寧和馬爾托夫(Martov)之間就組織問題發生了公開的分歧,兩人都是《火星報》的編輯。站在列寧立場周圍的多數人被稱為「布爾什維克」,站在馬爾托夫立場周圍的少數人被稱為「孟什維克」。

至今,對於這一分裂有仍然存在著許多迷思,這讓包括列寧在內的大多數參與者感到驚訝。當時沒有政治分歧。這些政治分歧會在稍後出現。列寧試圖在各派之間實現和解,但失敗了。他後來將這種分裂描述為對後來重大分歧的「預期」。

這些分歧出現在俄國革命的觀點上。所有的政治趨勢都把即將到來的革命,看作是「資產階級民主」性質,即掃除舊封建政權,掃清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一種手段。但是孟什維克說,在這場革命中,工人必須服從資產階級的領導,向資產階級妥協屈服讓他們領導革命。而布爾什維克則認為,資產階級自由派不能領導革命,因為他們受地主貴族和帝國主義的束縛,因此工人應該領導農民支持的革命。這將形成「無產階級和農民的民主專政」,也將會引發之後西方國家的社會主義革命,並且之後將反過來援助俄國的革命。托洛茨基則抱著第三種觀點,他同意列寧的觀點,即工人領導革命,但認為不應半途而廢,而應繼續採取社會主義措施,作為世界社會主義革命的開端。隨後,1917年的二月、十月事件證實了托洛茨基對「不斷革命」的預測。

國際主義

俄國1905年的革命在實踐中證明了工人階級的領導作用。在自由派競選掩護的同時,工人們建立了工人代表蘇維埃,列寧認為:蘇維埃(Soviet)是工人政權的雛形。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在這些條件下發展迅速,使該黨的兩個派別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

然而,1905年革命的失敗之後,又出現了一段無情的反動時期。隨著黨越來越孤立於群眾之外,它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在政治和組織上的分歧進一步擴大,直到1912年布爾什維克組成了一個獨立的政黨。

這些年來,托洛茨基是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之間的「調和派」。他一邊鼓勵「團結」,一邊站在兩派之外。這導致了托洛茨基與列寧的激烈衝突,因為列寧曾維護布爾什維克的政治獨立,而這些衝突後來被斯大林主義者用來詆毀托洛茨基,儘管列寧的遺囑中說:黨不應該以托洛茨基曾經的非布爾什維克的過去而對他不利。

1912年後工人運動的復興見證了對布爾什維克的越來越多的支持,布爾什維克得到了絕大多數俄國工人的支持。這種增長卻被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打斷。

1914年8月德國社會民主黨議員在國會支持戰爭撥款的背叛,和第二國際領導人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投降,是對國際社會主義的可怕打擊。這意味著這個第二國際的徹底破產。

1915年在齊默瓦爾德舉行的反戰會議上,世界各地的少數國際主義者重新集結,列寧在會上呼籲建立一個新的國際勞工組織。革命的前景確實很黯淡。 1917年1月,列寧在蘇黎世舉行的瑞士青年社會黨小型會議上發表講話。他說,情況最終會改變,但他不會活著看到革命。然而,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內,俄國工人階級蘇維埃運動的發展使沙皇崩潰,並帶來雙重權力的局面。在九個月內,列寧將會領導人民政委政府。

俄國革命

在蘇黎世,列寧在報紙上搜尋來自俄國的最新消息。他看到,現在由社會革命黨(SRs)和孟什維克帶領的工人代表蘇維埃,已經將權力交給了以君主制支持者列沃夫親王為首的臨時政府。他立即給搖擺不定的加米涅夫(Kamenev)和斯大林(Stalin)兩人打了電報:「不支持臨時政府!不信任克倫斯基(Kerensky)!」

列寧在流放期間曾撰文警告:

「我國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因此工人應該支持資產階級——波特列索夫之流、格沃茲傑夫之流、齊赫澤之流這樣說道,正如普列漢諾夫昨天說過的一樣。」

「我國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我們馬克思主義者說道——因此工人應該使人民看清資產階級政客的騙局,教導人民不要相信空話,只能依靠本身的力量、本身的組織、本身的團結、本身的武裝…現在你們應該顯示出無產階級和全體人民組織的奇蹟,以便為革命第二階段的勝利作好準備。」

列寧在致瑞士工人的告別信中解釋了關鍵任務:「使我們的革命成為世界社會主義革命的序幕!」

1917年4月3日列寧回到俄國時,他提出了他的《四月提綱》(April Theses):第二次的俄國革命必須走向世界社會主義革命的一步!他出來反對落後於形勢的老布爾什維克領袖們,並為重新以理論來武裝布爾什維克黨而鬥爭。

「現在誰只談『無產階級和農民的革命民主專政』,誰就是落在生活的後面,因而實際上跑到小資產階級方面去反對無產階級的階級鬥爭,這種人應當送進革命前的『布爾什維克』古董保管庫(也可以叫作『老布爾什維克』保管庫)。」

他成功地贏得了黨內成員的支持,並克服了領導層的抵制,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領導層指責他為「托洛茨基主義」。事實上,列寧已經走上了托洛茨基的「不斷革命」之路,只是以他自己的方式。

同年5月,托洛茨基在加拿大被英國當局拘留後返回俄國。 「在我到達彼得格勒之後的第二或第三天,我讀了列寧的《四月提綱》。這正是革命所需要的!」托洛茨基說明道。他的思想路線與列寧相同。托洛茨基與列寧達成一致,並加入了「區聯派」(the Inter-District Organisation),目標是爭取這一派的革命家支持布爾什維主義。托洛茨基與布爾什維克密切合作,並在任何場合中描述自己「我是布爾什維克-國際主義者!」。

奪取政權

1917年11月1日,在托洛茨基確信不可能與孟什維克人聯合後,列寧在彼得格勒布爾什維克委員會的一次會議上說:「沒有比這更好的布爾什維克了」。兩年後,列寧在回顧革命時寫道:「在布爾什維克奪取政權並建立蘇維埃國家的時刻,布爾什維主義把社會主義思想中最接近它的最好的因素全部吸收出來了。」

「列寧同志沒有來找我,但是我去找過他。」托洛茨基謙虛地說:「我跟列寧同志在一起的時間比其他許多人都晚。但我大膽地認為,我對他的理解不亞於別人。」

在革命前的幾個月裡,列寧曾呼籲孟什維克與社會革命黨人(SRs)所帶領的工人代表蘇維埃,與資本主義的大臣們決裂,並奪取政權,但他們頑固地拒絕這樣做。然而,布爾什維克口號——「麵包!土地!和平!」「一切權力歸蘇維埃!」——在群眾中贏得了迅速的支持。 7月份的大規模示威活動反映了這一轉變。這也促使新總理克倫斯基開始鎮壓布爾什維克。在七月危機 (July Days)時,布爾什維克們被驅趕到地下去工作。臨時政府掀起了一場歇斯底里的運動,把布爾什維克污衊為「德國間諜」,迫使列寧和季諾維也夫(Zinoviev)不得不躲藏起來,但逮捕了托洛茨基、加米涅夫、科倫泰(Kollontai)和其他布爾什維克領導人。

8月份,科尼洛夫(Kornilov)將軍試圖實施他自己的法西斯獨裁統治並對抗臨時政府。為了尋求幫助,臨時政府釋放了托洛茨基和其他布爾什維克。布爾什維克組織了工人和士兵在這一過程中介入並擊敗了科尼洛夫的反革命勢力。

這一過程極大地增加了民眾對布爾什維克的支持,他們在莫斯科和彼得格勒蘇維埃中都贏得了多數。 「我們是勝利者」,托洛茨基在談到彼得格勒蘇維埃的選舉時這樣說,而他成為了彼得格勒蘇維埃的主席。這次勝利被證明是決定性的,並成為通往十月革命勝利的重要墊腳石。

列寧人在芬蘭,對身處俄國的布爾什維克領導人(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等人)與臨時政府妥協的行為感到非常不耐煩。他擔心他們在拖後腿。於是列寧在給中央委員會的一封信中解釋說:「這件事對我們的任務規定得如此清楚,以至於拖延行為正在成為犯罪成為反革命。」「不能等待了!等待將是革命的罪過!會喪失一切!」10月,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決定起義掌權,而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不但投下反對票,更隨後發表公開聲明反對任何起義,並要求該黨等待立憲大會的召開!

托洛茨基,作為彼得格勒蘇維埃軍事革命委員會的主席,迅速採取行動,確保權力在1917年10月25日順利交接。革命以一種沒有流血的方式成功了,而10月26日,工人和士兵攻打冬宮的第二天,第二次全俄蘇維埃代表大會上宣佈了這次革命的結果。這一次,布爾什維克在總共650名代表中獲得了390名代表,佔絕對多數。為了表示抗議,孟什維克派和右派拒絕參加會議。列寧在代表大會上發表講話,他向勝選的代表們簡單地宣佈:「我們將著手建設社會主義!」隨後,成立了一個以列寧為首的新蘇維埃工農政府。四個月前還是過街老鼠的布爾什維克黨,現在受到革命工人們的擁護。

在幾天之內,新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法令:關於和平建議和廢除秘密外交的法令;關於民族自決權利的法令;關於工人控制和罷免所有代表的權利;關於男女完全平等的法令;關於宗教與國家政權完全分離的法令。

當1918年1月蘇聯第三次大會宣佈建立俄羅斯聯邦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時,俄羅斯的大片地區仍然被列強、資產階級民族主義者和白軍所佔領。

革命五天後,新政府遭到克拉斯諾夫(Krasnov)將軍領導的哥薩克軍隊的襲擊。進攻被擊退了,將軍被自己的人交出了。然而,他在作出不拿起武器的承諾後獲釋。當然,他違背了諾言,南下領導哥薩克白軍。同樣,在冬宮軍校(the Winter Palace military)的學員獲釋後,他們也舉行了一次暴動。

革命的第一年

革命在其初期是過於慷慨和信任的。列寧在11月說:「我們被指控訴諸恐怖主義,但我們沒有,我希望不會訴諸於法國革命者恐怖主義的斷頭台,來對付手無寸鐵的人。」「我希望我們不要求助於它,因為我們有自己的力量。當我們逮捕任何人時,我們告訴他,如果他給我們書面承諾不從事破壞活動,我們就放他走。而這類的書面承諾已經有人作出了。」

維克多.塞爾日(Victor Serge)是一位前無政府主義者,後來成為布爾什維克。他在他的著作《俄國革命的第一年》中,證實了布爾什維克一開始的天真:

「白軍屠殺阿森納和克里姆林宮的工人:但紅軍卻以『假釋』名義釋放了他們的死敵克拉斯諾夫將軍…革命勢力犯了向哥薩克反革命領導人表示寬宏大量的錯誤。他應該在現場被槍殺的…但他卻被錯放去在頓河地區再度掀起戰火。」

蘇維埃剛建立起自己的政權,而帝國主義血腥鎮壓革命。 1918年3月,列寧把政府遷到莫斯科,因為彼得格勒已經很容易受到德國的攻擊。

不久,英軍在美國和加拿大部隊的陪同下在摩爾曼斯克登陸;日軍與英美戰鬥營一起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登陸。英國還佔領了巴庫港,以獲取石油。法國、希臘和波蘭軍隊在黑海港口敖德薩和塞瓦斯托波爾登陸,並與白軍匯流集結。烏克蘭被德國人佔領。總共有21支外國軍隊在幾條戰線上面對蘇維埃政府軍。革命要為它的存亡而戰。革命正被密謀包圍著,並挨餓受凍。

「白色恐怖」

社會革命黨領導人讚同外國干預「恢復民主」的原則。孟什維克也採取了類似的反革命立場,把他們置於敵人的陣營中。他們與白軍合作,並從法國政府那裡拿錢來進行他們的活動。

1918年夏天,有人企圖謀殺列寧和托洛茨基。 8月30日,列寧被槍擊了,但還是活了下來。同一天,烏里茨基(Uritsky)和德國大使被暗殺。沃洛達斯基(Volodarsky)也被殺了。幸運的是,炸毀托洛茨基火車的陰謀失敗了。這次的「白色恐怖」(White Terror)反過來也讓革命釋放「紅色恐怖」(Red Terror)來保衛自己。

「白色恐怖」被資本家們淡化,他們把一切都歸咎於紅軍。安東尼.里德解釋說:白軍的暴行「一般是個別的白軍將軍和軍閥所為,不是系統性的,也不是官方政策的問題」,試圖以此為藉口。 「但他們經常與『紅色恐怖』相提並論,有時甚至勝過『紅色恐怖』。」事實上,作為一項政策,他們在殘暴方面總是勝過「紅色恐怖」,反革命勢力的性質也是如此。

有趣的是,里德接著描述了羅曼.馮.翁根-斯特恩伯格(Baron Roman von Ungern-Sternberg)將軍的作法: 「例如,任何布爾什維克都比不上出生在愛沙尼亞的德國男爵羅曼.馮.翁根-斯特恩伯格,他被臨時政府派往俄羅斯遠東,聲稱自己是成吉思汗的轉世者,並儘最大努力在殘暴方面勝過蒙古征服者。他是一個狂熱的反猶太主義者,1918年他宣佈他的意圖是消滅俄羅斯所有的猶太人和政委,他以極大的熱情開始了這項任務,讓他的手下以各種野蠻的方式屠殺他們遇到的任何猶太人,包括活剝他們的皮。他還以帶領他的人在夜間恐怖活動中騎著手電筒在草原上疾馳而聞名,並承諾『打造一條從亞洲延伸到歐洲的絞刑架大道』。」

這就是俄國工人與農民在反革命事件勝利後的命運,如同羅馬奴隸國家殘酷地處置斯巴達(Spartacus)和他的奴隸義士們一般。替代蘇維埃權力的不會是「民主」,而是最殘忍、嗜血的法西斯野蠻主義。因此,紅軍以及情報安全組織契卡(Cheka)的全部努力,都是為了贏得俄國內戰和擊敗反革命。

新生的蘇維埃政府別無選擇,只能還擊,並向外國武裝干涉部隊發出革命性的呼籲。正如塞爾日所解釋的:

「辛勞的勞動人民群眾使用『紅色恐怖』對抗社會的少數階級。『紅色恐怖』不過是完成了新出現的經濟和政治力量的工作。當進步措施使數以百萬計的工人團結起來從事革命事業時,少數特權群體的反抗在現階段不難打破。另一方面,『白色恐怖』是由這些享有特權的少數群體,對其必須屠殺的勞動群眾實施的,目的是要消滅他們。凡爾賽人(推翻巴黎公社的反革命勢力)在巴黎的一周內,就殺了比契卡在整個俄羅斯三年內所殺的人還多。 」

布爾什維克被迫執行了一段時期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War Communism),當時糧食被強行從農民手中徵用,來養活工人和士兵。工業受到破壞、戰爭和當前的俄國內戰的蹂躪,處於一種完全崩潰的狀態。帝國主義的封鎖使這個國家陷於癱瘓。彼得格勒的人口從1917年的240萬下降到1920年8月的57.4萬。傷寒和霍亂奪去了數百萬人的生命。列寧把這種情況描述為:「被敵人圍困的堡壘中的共產主義。」

1919年8月24日,列寧寫道:「工業處於停滯狀態。沒有食物、沒有燃料、沒有工業。」面對這場災難,蘇維埃依靠工人階級的犧牲、勇氣和意志力量來拯救革命。 1920年3月,列寧宣佈「工人階級團結一心!堅持『死而不降』這個口號!這不僅是一個歷史的因素,它是決定性的、勝利的因素。」

內戰的後果

在列寧和托洛茨基的領導下,他們從無到有地組織了紅軍,蘇維埃政權取得了勝利,但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前線的人員死亡、飢荒、疾病,這一切外再加上經濟崩潰。

俄國內戰結束時,布爾什維克政府被迫做了讓步,推行新經濟政策(the New Economic Policy)。這也使得農民有了糧食的自由貿易市場,並促進了強大的資本主義趨勢的增長,導致內普曼(Nepmen)和富農(Kulaks)的出現。但這只是讓蘇維埃政權在內戰後,能有一個喘息的空間。

列寧說:「我們現在看起來是倒退了,但是我們是為了更好地起跑,以便之後跳得更高。」由於文化水平低下,有70%的人口是文盲,蘇維埃政權不得不依靠反革命的舊沙皇軍官、官員和行政人員。列寧直截了當地說:「在任何時候抓起蘇維埃國家,在底下你都會看到同樣的舊沙皇國家機器。」隨著革命繼續的被孤立,由於革命官僚主義的退化,這構成了嚴重的危險。這場危機使工人階級受到了系統性的削弱。由於野心家和官僚們填補了真空,蘇維埃政權在這種情況下完全停止了運作

要採取措施打擊這種官僚威脅,革命唯一真正的出路是作為西方物質援助的世界革命的成功。

1919年初,列寧建立了第三國際(the Third International),作為在國際間傳播革命的武器。第三國際是一所布爾什維克主義的學校。很快地,德國、匈牙利、法國、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其他國家都成立了大規模的共產黨。

不幸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革命浪潮被擊敗了。 1918年德國革命遭到了社會民主黨的背叛。在巴伐利亞和匈牙利,年輕的蘇維埃共和國被反革命碾壓得血肉模糊。 1920年,義大利革命性的佔領工廠運動也被擊敗。1923年,所有的目光都再一次地,集中在處於一場革命危機中的德國身上。然而,季諾維也夫和斯大林的錯誤建議,導致了這場革命再次悲劇性的失敗。

這次失敗,對一直咬緊牙關的俄國工人士氣造成了極大的打擊。同時,這次失敗也加強了國家和黨內部的官僚反動。由於列寧在經歷了一次次的中風之後,喪失了行動能力而臥病在床,斯大林開始成為官僚機構的實際領導者。事實上,列寧的最後一次鬥爭,正是與托洛茨基對抗官僚和斯大林。斯大林暫時退卻了,但最後一次的中風讓列寧癱瘓且無法說話。

在此之前,列寧起草了一份遺囑。他在遺囑中說:斯大林「已經成為總書記(筆者註:在列寧反對下),他擁有無限的權力集中在他的手中,我不確定他是否總是能夠充分謹慎地使用這一權力。」「另一方面,托洛茨基同志,…不只是傑出的能力而與眾不同。他本人也許是當今布爾什維克中最有能力的人,並將會與斯大林產生分裂。」列寧警告說黨內有分裂的危險。

斯大林主義

兩週後,克魯普斯卡婭協助托洛茨基與其他人和列寧交流後,斯大林對她破口大罵,讓列寧在遺囑中又多增加了補遺。列寧斷絕了與斯大林的一切私人關係。列寧在之後的遺囑中說:「斯大林太粗暴了,這個缺點在我們共產黨人之間是可以容忍的,但在總書記的位子上是不能容忍的。」由於斯大林的異心,以及濫用權力的傾向,他敦促將斯大林趕下台。

但在1923年3月7日,列寧的中風使他完全喪失行動能力。在1924年1月21日去世之前,他一直處於這種癱瘓狀態。列寧離開了政治生活,而斯大林也乘勢抓緊機會鞏固自己的權勢,還藏匿了一部份列寧最後的書信。

列寧的遺產留給托洛茨基來捍衛,而被斯大林所背叛。斯大林主義的勝利從根本上說是由於客觀原因,尤其是俄國經濟和社會的嚴重落後以及其孤立。

隨後國際間重大革命的失敗,如英國,以及尤其是中國革命的失敗,進一步打擊了因多年的鬥爭而疲憊不堪的俄國工人。基於這種可怕的疲憊,以斯大林為首的官僚機構加強了對工人的控制。而克魯普斯卡婭則抗議,她反對把列寧的遺體安置在一個陵墓,並加以神化。

有人說斯大林主義是列寧民主政權的延續,正如資本主義的辯護者所宣稱的那樣,這是一個可怕的謊言。事實是,這兩者之間隔著一條血河。列寧是十月革命的發起者,而斯大林是十月革命果實,即蘇聯的掘墓人,這兩者毫無任何共同之處。

在此我們以羅莎.盧森堡(Rosa Luxemburg)最適切的話語,向列寧同志致敬:

「一個黨在歷史的關鍵時刻,在勇氣、魄力、革命遠見和徹底性方面能做到的事,列寧、托洛茨基以及其同志完全做到了。西方社會民主黨缺乏的全部革命榮譽和革命行動能力都在布爾什維克身上體現出來了。他們的十月起義不僅確實挽救了俄國革命,而後也挽救了國際社會主義的榮譽。」

在列寧同志逝世90年後,我們向這位馬克思主義巨擘、他的思想和勇氣表示敬意。列寧同志把理論和行動結合起來,是十月革命的人格具現化。列寧和布爾什維克改變了世界;在當前二十一世紀全球資本主義危機的時刻,我們的任務是完成他們展開的任務。

《火花》是國際馬克思主義趨勢組織(IMT)的台灣網站。我們是一個為世界各地社會主義革命奮鬥的革命馬克思主義組織。如果您認同我們的理念並有興趣加入我們,可以填寫「加入我們」的表格,致信marxist.tw@gmail.com,或私訊「火花-台灣革命社會主義」臉頁,謝謝!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