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完善」和「自我護理」:資本主義社會下的求生策略
在過去幾十年內,憂鬱症和焦慮症的案例不斷創新高,以時而明顯、時而微妙的方式,在整個社會中客觀和主觀性地表現出來。一份由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發表的報告表示:「在1999年到2014年間,美國按年齡調整的自殺率增加了24%」。美國心理健康組織(Mental Health America)也報導:「患有嚴重憂鬱症的年輕人的比例,從2012年的5.9%增加到2015年的8.2%」。即使是不常使用網路的人,也可以感受得到有關心理健康的線上內容有所增加,包括各式有關「身心健康人生」的社論,或是諷刺自己失去生存意願的黑色幽默梗圖。在筆者為這篇文章搜集資料之際,美國谷歌網站竟自動建議搜尋「為什麼大家都這麼憂鬱?」,凸顯了憂鬱症已經達到近乎無所不在的地步。(按:本文原文於2018年3月12日,發表於國際馬克思主義趨勢美國支部網站《社會革命報》)
然而在一個缺乏工作機會、工資停滯、軍事衝突新聞不斷,以及個人原子化程度空前的社會背景下,人們日益感到絕望,不安,和異化是不足為奇的。憂鬱症和焦慮症的案例也隨之上升。 Lee Singh Gill在《保衛馬克思主義》網站上所發表的一篇題為《自殘、自殺與資本主義的異化》一文中對此現象作出了詳實的報導。英國作家約翰.海利(Johann Hari)在其近來發表的新書《照亮憂鬱黑洞的一束光:重新與世界連結,走出藍色深海》,當中更提倡了憂鬱症是受客觀環境重大影響的概念,甚至迎來不少自由主義人士的贊同。儘管他點出了憂鬱症是有社會基礎的,但他沒有點出資本主義體制正是這個社會基礎。
的確,憂鬱症和焦慮症患者診斷量的增加,可能僅僅表示了我們對這些問題的理解近來有所提升,但這並不能說明更多客觀指標的增加,例如自殺率、自殘率以及與心理健康相關的住院治療數目。它也不能解釋美國《臨床心理學評論》於2009年發表的研究報告內所陳述的現象:從1938年開始,越來越多的美國高中和大學生報告了自己帶有憂鬱症和焦慮症的症狀,儘管他們並不知道這些症狀代表著他們患有這些精神疾病。
當下這個個人異化和心理疾病達到危機程度的社會裡,出現了兩個平行的潮流:「自我完善」(Self-improvement)和「自我護理」(Self-care)(本文指的是由這些概念發展出的亞文化,而不是這些概念本身)。這兩種主要吸引Y世代人的網路現象,都聲稱其意識形態可以解決許多人經歷的經濟或心理危機。儘管這些亞文化的呈現方式截然不同,但它們具有相同的基礎:兩者皆帶有以改變自我的方式,來解決本質上是集體社會性問題的缺陷。
「自我完善」文化,主要是由公開反對被他們視為「左翼」思想的年輕男性倡導和實踐的。他們靠著集中精力於賺錢和投資、發展體能、拓展社會關係、增進個人知識等手法來「變得更強」。他們的目標是達到可以完全自力更生、恢復傳統男性氣概的觀念,並「努力工作以贏得社會地位」。除了對「創業」的重視外,這個亞文化的提倡者,也注重尋找浪漫伴侶並建立家庭,藉以治癒個人寂寞感。此外,他們也強調人們必須完全接受既有的社會尊卑等級制度,並相信它將一直存在。
其實,這些想法也是老生常談。基督教新教徒的職業道德和對「白手起家大男人」的理想化,可以追溯到幾個世紀以前。但是隨著工作機會的日益稀缺、孤獨感的增加,以及世界似乎處於永久衰敗的狀態下,缺乏對這些社會亂象更全面理解的人們,對這些理想有了新的興趣。本質上,這種亞文化僅僅是為網路上的讀者們重新包裝了「恢復傳統價值以修復社會」的保守概念。儘管這種亞文化普遍缺乏與心理健康相關的明確語言,但我們可以確信,任何倡導改善身體健康、「治愈」孤獨感的趨勢,以及實際領導該亞文化的極右學者彼德遜(Jordan B. Peterson)教授所說的「整頓自己」的意識形態,最終都是推銷給由資本主義體制所造成的心理健康危機的受害者們的。
值得補充的是,這種亞文化通常會將其追隨者們導向右翼政治,彼德遜在推特和YouTube視頻上極度偏頗的反左翼言論,尤其深化這個效果。本文沒有空間詳細討論彼德遜的糟糕政治主張和理解,但可以說,無論他是否打算在YouTube上成為他不斷提到的「傑出父親形象」,這種圖騰不僅不會鼓勵被異化的年輕人改善自己,反而是以「自我改善」的花言巧語,將他們吸收到政治右翼的勢力內。
但更進一步來說,個人主義意識形態的右翼體現只是其中一部分。另一方面,我們看到了「自我護理」文化。它的擁護者,主要是公開接受心理健康醫療術語的自由派人士。這種亞文化建議人們採取如揮霍、調整飲食和運動習慣、多喝水、尋求心理治療、冥想打坐、追求健康生活以及採納正面思考方式,以解決憂鬱症和焦慮症的發病率上升。這種邏輯暗示著,造成心理不適的原因,僅僅是人們失去了對自己的關注。只要人們更好地對待自己,那麼也許他們感覺也會變好。但是,除了對近幾十年來人類的需求(如適當的營養和放鬆)的質量下降的背後原因,把持著狹隘理解之外,這種亞文化的擁護者錯誤地認為憂鬱症和焦慮症完全是私人問題,純粹是每個人大腦化學失衡的結果。
「自我護理」文化的興起反映了相關產業的發展。美國全國公共廣播媒體(NPR)在題為《千禧世代對自我護理的痴迷》一文中指出,Y世代人在與自我護理有關產品上的花費,是嬰兒潮世代人的兩倍。值得注意的是,Y世代人由於不具有老一代人的消費力,時常被指責為「摧毀」部分產業的罪魁禍首。但在這個情況下,數以百萬計的年輕人們仍選擇將有限的資金用於自我護理,這一事實表明他們對資本主義社會下的生活所感覺到的深深不滿。當然,越來越多的人正在努力和正面地處理心理健康問題,並改善社會對心理疾病的成見。但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說,它凸顯了心理疾病的廣泛,是現今公共健康內一個令人憂心的發展,無論自我護理能夠在個人層面上達到如何正面的暫時成果。
社會風潮和亞文化的興起,不是偶然或無故發展的。這些現象的出現,反映了憂鬱症和焦慮症的普遍上升趨勢,人們在資本主義下對生活的普遍不滿,以及尋找解決生活困難出路的廣泛期望。儘管「自我完善」和「自我護理」看似吸引著完全相反的追隨者們,但它們最終還是同一種理想主義,個人主義硬幣的兩面。兩種亞文化都表明:我們可以通過個人行動來解決體制性問題。這是小資產階級的烏托邦幻想。
這兩個亞文化都提出了具有邏輯缺陷的解決方案:「自我完善」陣營普遍認為打掃房間或是打理自己是最重要的任務,而任何人在將自己的生活整頓好之前都沒有權力批判社會。但是,當你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是由社會造成的,那該怎麼辦?當你找不到工作來支付健身房或是高品質食材,那該怎麼辦?當你「做對了」所有事情,但市場波動仍然打亂你的生活,那該怎麼辦?當你負擔不起自我護理產品和服務,或因為血汗工時而沒有時間來療癒自己的時候,該怎麼辦?試問:我們是否真的想一直生活在一個逼迫我們反覆從資本主義的無情壓力中復原的世界中?顯然,個人生活方式的改變本身是不夠的,而且不可能所有人都可以達得到這些改變。
這並不意味著馬克思主義者們就因此反對「自我完善」和「自我護理」的行為。人們參與這些亞文化背後的動機都沒有錯,社會主義也不會是一個沒有個人護理和進步的世界。相反,我們反對資本主義的部分原因,正是因為它對累積資本和利潤的最高崇尚,直接抑制了人們自我充實的動機。在資本主義體制下,選擇優先考慮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社會福祉的人們,面臨著被那些更願意將這些需求服從於利潤動機邏輯的人們「淘汰」的風險。
馬克思曾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如此描述資本主義社會:
「你想要越多的儲蓄,就必須要吃喝得越少;書要讀得越少;劇院,舞廳和公共論壇要去得越少;思考、愛、理論、唱歌、畫圖、比劍等都要做的越少。在這個情況下,一個連害蟲都不想吃,灰塵都不會沾的東西:資本,就對你越來越寶貴;你越沒有人性,就擁有越多財富;你越少享受自己的生命,越是異化自己的人生,這些從你異化生命中產生的東西就累積的越多」
實際上,沒有什麼比資本主義更阻礙自我充實和真正個人主義的社會體制了。
但是我們必須反對和駁斥,任何聲稱「自我完善」和「自我護理」本身可以克服資本主義社會問題的言詞。當然,它們可以幫助部分人,暫時性的緩衝資本主義社會所帶來的生活痛苦,但是我們也不該滿足於永久性的「緩衝」這些痛楚。社會主義社會將為每個人提供適足的住房、優質的營養、穩定的就業以及大大減少的工時。僅此一舉就可以改變社會健康,更不用說大幅提升參與文化活動以及自我發展和表達的機會。「自我完善」和「自我護理」將不再只能幫我們從經濟發展或社會疾病中康復,而是可以真正充實我們的人生。
在沒有勞工群眾組織集體對抗老闆,來爭取我們的生活品質改善的情況下,人們尋求以個人層面為出發點的解決方案就不足為奇了。但是,越來越多人也開始意識到這些孤立的「解決方案」最終毫無意義。解決憂鬱症和焦慮症攀升的唯一有效方法,是結束當前令絕大多數人陷入生活動盪不安的經濟秩序,並建立一種優先考慮人類需求的經濟體制,即結束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但這不能通過健身或點芳香蠟燭來實現,只能通過統一的集體行動來達成。
心理健康危機既不是「人類本性」所造成,也不單是數百萬個人經歷的總和。這是需要體制性解決方案的體制性問題。如果我們要大膽想像,締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就必須要擺脫資本主義的束縛。
《火花》是國際馬克思主義趨勢組織(IMT)的台灣網站。我們是一個為世界各地社會主義革命奮鬥的革命馬克思主義組織。如果您認同我們的理念並有興趣加入我們,可以填寫「加入我們」的表格,致信marxist.tw@gmail.com,或私訊「火花-台灣革命社會主義」臉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