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革失败、资本主义在中国逐渐复生的40余年后,难免有人向过去的革命投去惊鸿一瞥,但是正如马克思所描述的十九世纪革命,当代的革命也是如此:“它在破除一切对过去的事物的迷信以前,是不能开始实现自身的任务的。”
本文原文发表于2017年7月7日,是艾伦·伍兹为由IMT瑞典支部出版的瑞典文《国家与革命》起草的新序。
为乌克兰民族问题的历史发展提供一些背景,是当下重要的任务之一。本文探究了这个民族问题的一些方面,包括布尔什维克的政策、列宁在 1922年苏联成立时的政策,以及托洛茨基在 1930 年代后期采取的立场。
资本主义危机使人民对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兴趣的高涨。许多年轻人被毛派的「马列主义」所吸引,因为对其「反帝国主义」的呼吁产生共鸣。然而,毛主义与帝国主义的真正关系又是什么?
葛兰西是谁?对于这个问题,市面上存在着诸多良莠不齐的答案,其中有许多是从小资产阶级学者和知识分子到工人运动中的修正主义者的歪曲,甚至是完全的虚构。
本文原文发表于1989年05月13日,介绍了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泰德·格兰特(Ted Grant)在二战后如何就殖民地革命及苏联国家性质问题做出分析。
很多人对以毛泽东为首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保持着不同的意见和遐想,但马克思主义者如何看待这段历史?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艾伦·伍兹(Alan Woods)于1976年秋在仍处于佛朗哥主义极权政府治下的西班牙从事地下革命工作时完成的这本小册子回答了这些问题。
在六四事件32周年之际,我们为读者们推出了一份阅读指南,从马克思主义而不是中共官方或是西方资产阶级的角度来看待这起事件的历史重要性。
本文是泰德·格兰特的著作《俄国:从革命到反革命》(Russia: From Revolution to Counterrevolution)的第四部分,从长探讨了前苏联的阶级本质,并进一步反驳声称苏联和类似政体为「国家资本主义」的理论。
二十年前,强大的斯大林主义极权警察国家,在群众运动浪潮的压力下纷纷倒下。斯大林主义的崩溃是一个戏剧性事件,也是世界历史的转折点。但回想起来,它将被视为更具戏剧性时代的前奏:世界资本主义的进入垂死痛苦的时代。(编按:本文为《保卫马克思主义》网站主编艾伦.伍兹(Alan Woods)为国际马克思主义趋势印尼支部出版发行的《过渡纲领》印尼版所写的序言,原文于2012年5月15日发表)